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白居易专题练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白居易专题练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白居易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

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

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一、【题文】江西省赣州市五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桃花白居易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

②校,通“较”,比较,较为。

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

2.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查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诗歌的情感等,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分析错误,不仅是因为作者是悠闲、不被重视的人,才会发现晚桃花,还有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春桃”。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通过对晚桃花的描写,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与怜惜之情。

颈联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

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

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

尾联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

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通过颈联与尾联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选拔人才的不同观点,诗人当时在朝为官,对于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唯贤是举。

【答案】1.B2.①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②诗人自折一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不同看法,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③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

二、【题文】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江畔白居易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①明日是清明。

[注]:①下邽,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

B. “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

C. 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

D. 本诗中虚实不断转换,曲折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

4. 本诗尾联说“忽见紫桐花怅望”,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怅望”的原因。

(6分)【3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说法不正确。

颔联“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写出了诗人感觉今年的春季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今年的春天,诗人却遭遇贬谪,心情郁结;接下来,承接颔联的“今日病心情”,诗人在颈联中具体地写到了自己的“病心情”:“沉吟”而立,“沈”通“沉”;“取次”而行,“取次”的意思即是“随意、随便”。

即是说,诗人心情郁结,在听到莺声之后沉思站立,之后在江头信马,随意而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心情仍然忧伤,并未平复、愉悦。

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中关键词“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

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平时也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首先对全诗作整体感知,然后结合中学阶段学过的白居易的诗歌和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大约勾画出诗人“仕途不顺,遭遇贬谪”的生命轨迹。

把握住诗歌的写作背景之后,从首联“风景令人忆帝京”和诗人听见莺声后的“沈吟”、信马江头,随意而行的“取次行”中,可以知道诗人“怅望”的原因之一是“忆帝京”,即是遭遇贬谪,又逢春天,诗人不禁伤感,思忆京城;而尾联中“忽见紫桐花怅望”一句,紫桐花是清明节时开的花,诗人忽然看见了紫桐花开,想起来“明日是清明”,自然而然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来。

再结合注解,知道下邽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再结合“今日病心情”一句,可以推断出诗人因为仕途不顺,所以心情郁结,恰好时近清明,诗人在思念亲人的同时,也觉得愧对祖先。

根据这三点,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3. C4. ①远离故乡,思念亲人;②遭遇贬谪,远离帝京;③仕途不顺,愧对祖先。

三、【题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 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 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 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6. 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6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对诗歌最后两句的含意理解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写西亭即是隐居的好地方,何必去寻找蓬莱山,这样写意在突出西亭环境优美,而不是要劝说杨颖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