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鸿门宴》名师教案

《鸿门宴》名师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鸿门宴》教案【一】一、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二、时代背景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

终于脱险逃归营地。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三、段落大意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

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

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

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四、语法知识(一)通假字、异体字1.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3.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 桮─杯:8. 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 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

今:长寿。

6.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三)一词多义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

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3。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小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背景文章的内容学习有关的语法知识。

《鸿门宴》的艺术特点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

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

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3.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

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

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

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

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

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

4.张良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

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5.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

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6.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

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忠诚。

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