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讨论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
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三、【时代背景】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
终于脱险逃归营地。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四、【放录音,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鲰(zōu)卮(zhī)卻(xì)戟(jǐ)彘(zhì)眦(zì)跽(jì)芷(zhǐ)欲王关中(wàng)道芷阳间行(jiàn)樊哙 (kuài) 刀俎 (zǔ)五、【梳理情节结构,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程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序幕---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发展一一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尾声--刘邦诛曹2、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异读字,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2)反复诵读全文,熟文意,把握文章故事情节3、项羽人物形象探究:一、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板书)本文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宴会前项伯夜访起因(1—2)刘项约婚刘邦谢罪宴会中范增举玦(3-4)项庄舞剑经过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宴会后刘邦逃席(5-7)张良留谢结果曹无伤被诛六、【合作探究】1、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提问、讨论、分析)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
曹无伤告密是的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确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
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
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踞”,三起。
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
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意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
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2、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总结、归纳)提问1: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项羽“自矜共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共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提问2: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拔:(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2)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3)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拓展: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
3、阅读下面几个评价项羽的作品,请说说五人分别从哪个角度评价项羽的。
1) 太史公: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认为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3)、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4)、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5)、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七、【课堂小结】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首尾呼应。
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
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