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
一、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县(市、区)城镇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商服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工业仓储型用地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其他土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

二、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1、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因子很多,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下列原则:
(1)主导因素原则
(2)可得性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分类评价原则
按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区类型分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即便不同类型的功能区选用了相同指标,其评价标准和权重也应有所不同。

根据上述原则及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可以建立居住、商业服务、工业仓储型单元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2、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在上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闲置率是正向指标,即土地闲置率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大;功能区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和绿化率是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小;建筑密度、容积率既不是逆向指标,也不是正向指标,因为建筑密度、容积率过低固然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但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也不可能营造适宜的环境。

因此,建筑密度、容积率存在一个标准值,实际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均有潜力可挖。

基于此可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式中:p C 为评价单元的潜力分值, p C 值越小表示评价单元的土地
利用越合理;r为评价单元的平均容积率;
r为容积率的标准值;d为
评价单元的平均建筑密度;
d为建筑密度的标准值;u为评价单元的
土地闲置率;s为评价单元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g为评价单元的绿化率;
w为权重。

i
3、评价标准的确定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既不是正向的,也不是逆向的,而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值”,实际值与之越接近越好,过大或者过小都不理想。

由于这些指标的合理程度因国家、城镇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异,因此,国内外研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测度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理论推算法2种,报告采用经验法来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评价标准。

经验法是将各类单元内所有宗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别按照由小到大排列,根据经验取中位值,或位于60%、70%处的值等为标准值。

4、评价单元的划分
县(市、区)城镇有块宗地, 用地面积公顷。

报告评价单元提取的原则:
(1)参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评价单元分为居住型、商服型、工矿型和其他型4种;
(2)对于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居住和工矿性质的土地现状评价单元不跨越功能分区,面积相对稀疏的商服用地可跨越功能分区的范围;
(3)对于其他控制层占显著位置的地区,打破功能分区的界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