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最基本的方法,决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确定了《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辩证法确定了内部矛盾的展开推动范畴的运动和范畴形式(态)的变化。

这种运动和变化形成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科学的,对于研究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及其发展,也必须使用这些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对象;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0-0001-05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对于确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范畴、经济规律与经济当事人个人行为、经济现象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

从历史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视角是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是一个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那样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永恒的千年王国。

从思维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具有两重性辩证的范畴,而辨证范畴内在矛盾运动则是确定《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唯物论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经济范畴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

因此,马克思将他的经济理论着作的正标题称为“资本论”,副标题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核心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核心。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思想指导着马克思的整个研究工作,贯穿在《资本论》的始终。

2 经济制度与经济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剩余价值)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范畴。

有其客观对象和主观形式。

作为客观对象的经济范畴,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主观形式的经济范畴,则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思维反映和理论形式。

任何经济范畴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制度为背景的,都是这个经济制度的表现,这也就是说经济范畴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范畴与经济制度是同一的。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范畴,作为客观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承担者,作为主观形式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表象形式,反映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核心就是“资本一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就是“资本一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的产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资本积累理论讲的就是资本、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趋势。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增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价值就不是资本。

资本与剩余价值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同一经济制度的两种表现。

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是人类作为整体运动而形成。

在理论上,这些关系和规律表现为经济范畴和理论,而经济当事人个人仅仅是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马克思说:“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资本论》中所讨论的个人就是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既不是具体的全面的人,也不是生物意义的人,不是心理学意义的人,也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

这就是说,在《资本论》中,假定个人行为的目的仅是经济目的,个人行为的规则是仅按经济规律行事。

这就如同在刚体物理学中,假定物体都是刚体,不考虑物体的弹性和塑性。

这也是抽象法的应用,任何学科都是如此。

3 经济范畴的运行与经济学:资本的运动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当作为客观对象的经济范畴的运行还没有被科学地揭示出其规律性和本质时,这种经济范畴运行的现实表现在经济运行当事人的头脑中会取得一些表象形式,甚至是假象。

而这些包括假象在内的表象形式,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日常的经济学。

日常经济学不过是客观经济范畴运行的主观表象形式,而日常经济学往往将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作就是事物本身。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正是作为客观对象的资本的运行在当事人头脑中表象形式的理论表现,甚至是假象的理论形式。

马克思尖锐而深刻地指出:“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的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

4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资本论》的标题就是“资本”,开宗明义地表明其研究的就是资本。

然而,正如前面指出的,资本作为客观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承担者,作为主观形式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表象形式。

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同一的。

所以,《资本论》是通过对资本(剩余价值)的运动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剩余价值)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同时,说明资本(剩余价值)运动如何在经济当事人的头脑中表象出来,又如何理论化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所以,在《资本论》定稿前,马克思一直将他的经济理论着作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论》定稿时,马克思仍然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

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描述现象的,为假象所迷惑,而《资本论》的主要任务则在于揭示现象后的本质,揭露假象后的真实,这正是科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依据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想,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三位一体的。

二、历史的辩证法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历史唯物论同时也是历史的辩证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生产力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千年王国”,也没有永恒不变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视角。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再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引述了一位评论者对《资本论》方法的说明,这位评论者说:“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

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替代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说:“这位作者先生……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马克思接着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从“生产力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是在发展变化”的观点,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不是永恒的“千年王国”。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研究是将历史的和时点的研究相结合的,是从历史的发展中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个时点。

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是批判性的。

马克思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西方经济学,从古典到现代,都是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自然的、永恒的,不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是在资本主义既定的制度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和运行。

这可以说,是一种“既定时点”的方法。

多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是在资本主义这个“既定时点”上,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他们是在维护和修理资本主义经济这架机器。

因此,在西方,这些人也被称为经济工程师,而非经济思想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就是对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永恒的“千年王国”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批判。

这也是马克思将自己的经济理论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因之一。

三、思维的辩证法与《资本论》的体系马克思说:“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像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森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

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资本论》的写作中,马克思不但贯穿了辩证法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黑格尔的风格。

当然,马克思与黑格尔相反,“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在思维上运用的辩证法主要有辩证范畴、矛盾分析法和范畴的辩证运动。

正是马克思所使用的思维的辩证法确定了《资本论》的表述体系。

1 辩证的范畴:两重性、二因素高级的科学范畴,是辩证的范畴,往往具有两重性。

例如,物理学中的光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即光同时具有波与粒子两象性。

我们可以分别从波与粒子两个方面来研究光的不同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