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背诵技巧3、设置古诗桩,进行联结。
故:长、哀(肠癌)已故的人是因为肠癌而死的人:余、謇(遇见)两个人相互遇见了西:既、又(机油)要到西方去,必须要有足够的机油辞:亦、虽(一岁)辞旧迎新,又要长一岁了黄:怨、终(园中)园中的花草都黄了鹤:众、谣(重要)仙鹤是非常重要的动物楼:固、偭(鼓面)在楼中有一个大鼓,鼓面还完好无损烟:背、竞(背景)凡是能抽烟的人都是有背景的花:忳、吾(顿悟)在花下我顿悟了人生的哲理三:宁、余(宁余)数到三下,我宁可余(留)下来月:鸷、自(质子)月亮也是有许多质子构成的下:何、夫(和服)衣服下面穿着和服扬:屈、忍(去人)扬眉吐气,我们也可以去人到国外了州:伏、固(复古)州里有人要复古孤:悔、延(会演)孤儿会演戏帆:回、及(回击)挂上帆回击敌人远:步、驰(不吃)走远路不吃饭不行影:进、退(进退)影子随着人进退碧:制、集(知己)碧玉是送给知己的空:不、苟(不够)空了,不够了尽:高、长(高唱)在曲子的尽头,要高唱唯:芳、唯(防伪)唯一的标记是用于防伪的见:忽、将(虎将)看见了一员虎将长:配、芳(配方)在长长的纸上,写的是祖传的配方江:民、余(名誉)对着长江,用我的名誉发誓天:虽、岂(虽起)冬天虽然起来了,但是却不知道干什么好《蜀道难》[背诵纲要]第一段以“天”字起韵,连押五韵。
第一句先提纲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难比上登青天还难。
以下四句,从蜀国古代史讲起。
秦蜀之间一向无人来往。
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
五丁开山,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
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
(1)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六龙回日”(高)——黄鹤猿猱(高)——青泥岩峦(险)——扪参历井(高、险)(2)下面一句“问君西游何当还”,透露了赠行(送友人入蜀)的主题。
而“你什么时侯才能回来呀?”也反映了蜀道艰难,来去都不容易。
如果说上半部是客观写路途之难,下半部就开始涉及“人”了,写路途的可怕(畏途)。
主要写环境的凄清(凋朱颜):写山中的禽鸟,以动衬静,第三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
作者分用两个韵。
“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有气氛短促之感。
“连峰绝壁,山泉奔瀑”再一次写出了蜀道山水之“险”(其险也如此)形势、山水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
接着又回应赠行主题: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第四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
前面主要描写蜀道之难行,这里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
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生灵涂炭的战争)。
可以这样说,蜀道之“难行”,难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势高险,二是路途凄清,三是“所守”残忍。
表达了送友人入蜀的担心。
现在我们把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就是《蜀道难》的全部思想内容。
其它许多句子,尽管写得光怪陆离,神豪气壮,其实都是这些骨干句子的装饰品。
读李白这一派豪放的乐府歌行,不可为一大堆描写的句子所迷乱,应当先找出全诗的骨架子。
这个读法,我称之为剥皮抽筋法。
《琵琶行》纲要一、送客闻琵琶:铺垫,蓄势二、移船听曲:移船相见,歌女出场——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三、自诉身世:籍贯——技艺——欢笑——落暮。
四、同病相怜:听曲感受(共鸣)——谪居浔阳——回报。
五、再演奏:弦转急,凄凄《赤壁赋》[简析]第一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喜悦之情。
可分三层:①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赋的正规笔墨)②景象:月出前(先景后事)——月出后(亦先景后事)③畅游之喜。
第二段: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
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继续强化“喜”(“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转入“悲”(“美人”)——悲凉的萧声第三段:写客答,阐发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作者问——客人答(触景伤怀,想到曹诗,英雄尚如此,更何况我们,哀叹人生渺小、短暂,宇宙永恒)[重点句记忆: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都是动宾结构,动词引路记忆法,动词本身有能反映先后顺序,基本上是“事——理——情”:“驾、举”是主客现状(对第一段的总括);“寄、渺”是紧承的理由(感受渺小);“哀、羡”又是紧承感受后产生的情绪,“挟、抱”是摆脱困境的幻想(理想)。
] 第四段: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感情变为喜悦。
针对眼前景和客的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有变和不变的方面。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是永存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五段: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概括]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这就是课文的感情线索。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结构表:一、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二、主客异现:主人“歌”:乐甚、歌之、美梦客人“箫”:呜然、舞蛟、泣妇三、乐极生悲(客):英雄何在人生须臾遨游难得四、因悲生悟(主):变换角度摒弃贪欲及时行乐五、随遇而安:嬉笑——更酌——枕藉《阿旁宫赋》[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
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第1段:建宫背景——总体规模——具体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歌舞盛况第2段:宫女生活(虏掠辇来——为秦宫人、奢侈、冷清) [奢侈的场面:用先果(现象)后因(真相)的方式,写出了奢侈的惊讶程度;且以“开镜——梳头——搽脂——熏香——等待”的顺序。
]第3段:秦始皇劳民伤财(豪夺珠宝——奢糜浪费——不体谅人心、骄固——下场)第4段:引出了鉴戒主题: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晚唐敬宗。
①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②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逍遥游》(内容、结构及译文)“逍遥游”即“无所待(待:依靠,凭借)”,也就是超越时空,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自由。
它是一种精神状态。
如果说孔子是“为人之道”,那么庄子则是“为生之道”。
孔子的眼光总放在人间,庄子则超然于物外,对人生取一个俯瞰的姿态。
【结构】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先自然,后人类。
按此,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到6段,写自然万物都有所待;第二部分,第7段,引申到人类,逐曾否定几类人后,提出观点。
第1段:写鹏的来历、及特点(巨大、迁徙)第2段:用《齐谐》的记载和描写鹏“视下”的情状。
来增加1段的可信。
第3段:以水与舟、风与翼的比喻,来写大鹏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是“有所待”。
(第4、5、6段:用寓言、传说来证明万物“有所待”只是“大小”之别。
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第4段: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的嘲笑——行路备粮为喻,说明小知与大知的不同。
第5段:承接“小知、大知”,谈“小年、大年”。
小年:朝菌、蟪蛄大年:冥灵(大树)、大椿、彭祖第6段:重言(即重复之言):“汤之问棘”——鹏鸟神奇——斥鴳作比——小大之辩第7段: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
水到渠成,提出自己观点。
否定四种人——否定宋荣子——否定列子——假设,提出观点: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