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法
2. 教育途径
主要在于向学生介绍容量很大的课文。暗示教学法的教材量之 大是出乎常规想象之外的。他与传统教学认为知识只能一点一滴 接受的观点截然相反。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按较大的单元组织 教材,或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补充大量趣味盎然的读物以排除学生 对课本的困难感,枯燥感和畏惧心理。这就是说,教师要想方设法 利用愉快的背景,帮助学生在上下文里克服消化抽象概念的困难。
暗示教学法强调借助各种暗示手段:
1、运用音乐。即上课时伴以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发挥音 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中的应用。
2、利用直观。即运用图片、模型、电影、戏剧、参观、访 问等直观手段。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3、运用权威。如教师的权威,它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 引力,使学生乐于受教。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营销中的暗示:
某香烟广告说:抽烟有害,请不要抽烟, 其中包括某某牌。别人一看,就感到很 奇怪:提出不抽烟就行了,为什么还专 门提出某某牌的?某某牌的烟有什么特 殊之处呢?于是大家都去买某某牌香烟 尝一尝,看有没有什么特殊,于是企业 的目的就达到了。
情感中的暗示:
某些男人想接近女孩子时,也是把她们领 到黑暗的角落,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以看 手相为名,暗示出自己的意思,然后开始 亲密之旅。更有人说追女孩子的高招,就 可以带她去看恐怖片!高,实在是高!
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过程中不应伴有任何一种外部精神压力, 学生应处于一种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状态。只有消除 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 因此,遵循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原则,教师就应在教学过 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 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暗示互相作用原则。
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发生暗示作用的原则。这一原则 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尊重的关系。这种 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 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活动渠道去更多更快地 接受知识。遵循这一原则,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 学生与小组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 学理论素质,善于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良好的接触。教师的态 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利用权威、正 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 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2.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重视理性的力量,相信学生有意识活动的 学习能力。其实这样只发挥了大脑皮层结构和左半脑功能, 没有顾及无意识的调节作用。无意识心理活动能使人们和环 境保持平衡,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象以及 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遵循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在教学 中上尽量地采用暗示法,尤其是各种艺术手段,例如音乐、 诗歌、短剧、讲故事、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潜能, 促进其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
暗示教学法
1.暗示教学法的概念 2.暗示教学法的原理 3.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4.暗示教学法的基本途径 5.暗示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暗示教学法的概念:
暗示教学法依靠暗示能“创造高度 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 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 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 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 来。”
3.艺术途径
艺术是运用直觉和情感,以最迅捷的方式使信息直接渗入大 脑。暗示教学法不主张专门去背诵、记忆,而特别强调声调和 节奏的刺激力量,教师朗诵的语调必须多变,富于美的旋律, 感情饱满,抑扬顿挫、舒适悦耳。
洛扎诺夫和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及音乐对于人格的感 召力;但也指出音乐不是唯一的暗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教唱 外语歌,朗诵外语小诗,运用外语格言,谚语,利用彩色和简 笔画,使用各种电教化教具来设置情景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创造 欢快的气氛,调动多种感官的交替活动,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 ——态度,动机和期待。
原理 暗示教学法的
:
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所创,因而 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其原理是:人类的学习过程包 括了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活动,是有意识活动,无意识 活动的统一,也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它们是 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一个完整的乐队,有铜管 乐,打击乐、弦乐等,只有当它们协调演奏时,才能奏 出优美的乐曲。暗示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大脑左右施加的 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 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实验证明,此教学法在发掘人的学习潜力方面有着异常 功效。
4、控制节奏。要求教师在教材的介绍中,按照一定的节奏, 支配人的各种活动和情绪。
暗示教学法的基本途径:
1.心理途径
利用这条途径。要求教师切实认识无意识和外围知觉的重要 性,善于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激起兴趣和喜悦的 体验,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内在的态度是 知识获得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句话: 暗示 的运用吧!
自我暗示的典型例子:
美国一位在某电站工作的电力工程师,他经常感到 自己有可能触电,虽然有各种保险设施,但他仍然 深感不安。一天他无意中触到一根电线,立即晕倒, 表现出种种触电症状:肌肉颤动,皮肤发红,最后 留下种种触电伤痕而死。但经过检查,那根电线实 际上不带电,他纯粹是被自我暗示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