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选知识点归纳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垓下之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乌江自刎
3、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研习课文。
1、研习第一部分。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E、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
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知耻重义。
C、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D、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E、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性格?
动作、语言、对比。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为诸君溃围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以故汉追及之
为我何渡为以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东城乌江
2、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阴陵失道被困东城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三、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F、大家思考: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和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G、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H、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
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J、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C、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极端地自负。
D、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动作语言场面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F、断代史:记录ຫໍສະໝຸດ 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
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