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讲解

《赤壁赋》讲解


• 他便是北宋大文豪苏轼
苏 轼
•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四川眉 山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 诗人,美食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 中国文学史上少 有的全才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 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 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 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 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 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 《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 考的名篇佳作。
旷 世 奇 才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
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
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 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 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 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 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 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介绍乌台诗案情苏轼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 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 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 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 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 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 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 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 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 “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 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 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 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 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 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 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 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 后再次遭贬儋州。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 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 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 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 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 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自 题 金 山 画 像
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 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 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 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 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 于常州。
特别的事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途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 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 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 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 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 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 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 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 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 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 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 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 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 充军。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特别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 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 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 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课堂导入:

他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 后, 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 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 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 他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 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 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 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 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 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 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
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
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
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
苍凉之感了。
苏轼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
问 余 平 生 功 业 ︐
身 如 不 系 之 舟 ︒
心 似 已 灰 之 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