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人原来是这样治疗中风和偏瘫的

古人原来是这样治疗中风和偏瘫的

古人原来是这样治疗中风和偏瘫的
2015-01-01 09:06:40古人原来是这样治疗中风和偏瘫的
一日,读古人医案,当时就感觉脸上发烧,无地自容。

在古代医家眼里,中风,偏瘫治疗起来没那么难的,但是在所谓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反而成了顽症,难症,甚至是不治之症,双眼观宇宙,三指定乾坤。

是CT看得真?还是脉诊看得真?到底谁科学?此事费分说!
武林云栖梅家坞孙某。

形体肥硕。

平素喜啖肥甘。

年近六旬。

患偏枯症。

左手不能展动。

足亦如之。

将及一载。

时或神昏气急。

大便不通。

头目眩晕。

如发痧状。

邀余诊之。

脉右三部滑大而数。

左三部俱涩小。

尺部微如蛛丝。

余曰。

右脉滑大。

因痰食积滞。

以致气道不能流通。

左脉涩小。

乃高年气血两虚。

无以荣养经络。

濡润筋骨也。

左不升则右不降。

其气血归并一边。

而为偏枯之疾。

时或神昏气急。

大便秘结者。

实由痰随气涌。

肺气不克下降耳。

法当去积化痰。

从左引右。

从右引左。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俾气血流转。

周身无滞。

方用丹参、归、芍、柴胡、升麻。

助其气血升于左。

莱菔子、槟榔、木香、半夏、枳实。

消其痰食降于右。

服三剂而手足举。

大便解。

饮食亦进。

眩晕不作矣。

继用参、苓、归芍、半夏、陈皮、丹参、升麻、柴胡、麻仁、桑枝等以调之。


其午前进食。

午后减食。

忌油腻浓味。

以养胃中清静之气。

乃不助浊阴以碍气也。

服四五剂。

居然下楼晋接。

步履如常矣。

后用参、、归、芍等大补气血。

佐以消痰活络之品。

三十剂以善将来。

半载之疾。

脱然而愈。

快哉。

梅家坞离杭三十余里。

心禅朝去夕返。

余时与同寓。

据述其病危甚。

数日后伊芳婿来寓改方。

不胜欣喜。

备言诊后大有起色。

无复半体偏枯之苦。

足见高手指下。

生趣盎然。

令人有羹墙黄帝之想。

(淞樵评)
一徽州客。

年五十许。

忽一日右半身如瘫痪。

卧床不能转动。

筋脉不拘急。

亦无痛苦。

召余诊之。

右脉沉细如丝。

虚软无力。

左脉和缓无病。

细审毫无风象。

体肥肌丰。

又非痰火。

乃气血两虚。

归并一偏之病也。

仿王清任补阴还阳五汤法。

用黄芪四两。

当归五钱。

赤芍二钱。

干地龙、川芎各一钱。

续断、忍冬藤各三钱。

红花一钱。

丹参三钱。

服三剂。

而右脉渐大。

手足略能展动。

八剂而起居如常矣。

方信归并之说为不谬。

后以归、芍、参、、苓、草、丹参、桂枝、木瓜、红花、川芎、牛膝、续断、狗脊等养血补气。

舒经活络。

嘱其浸酒常服。

杨慎斋年四十许。

素鸠酒。

一日正午饮。

忽杯落于地。

家人急扶进床。

急召余诊。

目合神昏。

面赤如朱。

牙关紧闭。

鼻息如雷。

痰涎上壅。

脉洪大而数。

急用针刺百会。

及眉心。

颊车。

挖开牙关。

连灌以至宝丹三粒。

方用羚羊角、石菖蒲、
胆南星、天竺黄、橘红、钩藤、桑叶、僵蚕、菊花、薄荷、郁金、全蝎等。

至酉刻而稍苏。

次日复诊。

脉仍数大。

仿资寿解语汤例。

服三剂而始能言。

舌本仍硬。

大便不通。

脉仍洪大。

以防风通圣散每服五钱。

更加大黄三钱。

百沸汤和服。

一日三次。

至次日而便通。

二足痿软无力。

两手关节皆痛。

如历节白虎风症。

乃遵古法针、灸、熨、摩、熏、蒸、汤、丸、诸法并施。

调理月余始痊。

景华曰:杨慎斋真是幸运,生在古代,如果进了现在无处不科学的医院,不把脑袋打开,那医院就不是医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