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汇总
表述时的生动形容、语言丰富,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板书:
地区:亚洲、非洲和欧洲;
交往的主要地区和国家
国家: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拂菻等
2、对外往来的态度
过渡:这众多的国家,每年都要向隋朝或者是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臣、商人和学者,形成了使臣往来不断,商人云集不散的盛况。唐代名画《职贡图》就极好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板书:声望很高——备受尊重,称为唐人
总结:以上就是有关隋唐时期,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概况。
板书: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概况
㈡、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提问:在这众多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态度是最积极,往来是最频繁的呢?
过渡: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与它有关的“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板书: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教学方法
1、讲授;2、阅读;3、观察;4、讲述;5、提问;6、讨论;7、分析;8、比较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
提问: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前几课的中学习中,它使大家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总结:对,正是经济上的繁荣,政治上的强盛,制度上的完善和文化上的发达,使得隋唐时期的中国就象一颗耀眼夺目、璀璨生辉的宝石一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就连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也曾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话语,引得全世界的商人、使臣和学者纷至沓来,终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对外友好往来的盛况。所以,在了解了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关系之后,我们又要来了解一下它盛况空前的“对外友好往来”了。
展示:唐代阎立本的名画《职贡图》,指导学生观察画中的人物及情节。
提问:面对如此源源不断涌入的人潮,当时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总结: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于强固稳定的时期,在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兼收并蓄,群花同放。因此,在对外交往上,唐王朝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并可长期居留。
1、遣唐使
⑴、日本对待隋唐的态度
提问:为什么日本与中国往来和学习的态度如此积极呢?或者说,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值得他们如此学习呢?
引导:他们自己的一句话语,就极好的表明了他们的想法。这是哪句话语呢?
讲解:它的意思就是说,大唐帝国是一个制度完善,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需要常常到达。可见其对唐朝文化的重视和交往态度的积极。
板书:对外往来的态度——开明、开放,鼓励来华,允许居留
3、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
提问:强盛的国力,友好的态度,使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了中国,并在一些城市不断地聚集,频繁地进行着各种贸易活动,使这些城市逐渐地变成了当时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大家能够把它们找出来吗?
总结:长安与洛阳是当时的东西二京,繁华无比,自然是各国商旅必到之地;而广州与扬州则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必经之地,所以也是往来客商不断。由此,长安、洛阳、广州和扬州就成为了当时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
板书: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4、唐朝在国际上的声望
提问:在这些城市中聚集的外国人,或经商学习,或长期居留,并不断将发达的唐文化传播于世界,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总结:对,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了很高的声望,备受各国的尊重。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唐朝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都把中国人称做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被一些国家沿用,如欧美国家的唐人街等。
课题: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授课时间
第三周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日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板书: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二、讲授新课
㈠、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盛况
1、往来地区和国家
提问:强盛的国力,发达的对外交通,都为隋唐时期的对外往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隋唐时期的对外活动非常活跃,与众多的地区与国家都有往来,大家能从P29的地图上将他们都找出来吗?
展示:P2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总结:大家寻找的都非常正确,在地区上,主要有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在国家上,则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拂菻等七十多个,可以说规模真的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
根据前几课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繁荣、强盛、发达、进步、和平、友好等。
观察P2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寻找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地区和国家:
1、地区:亚洲、非洲和欧洲;
2、国家:新罗、日本、天竺、波斯、大食、拂菻等。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教学,一方面可以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背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旧知引新知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1、唐朝与日本的交往;2、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1、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特点与目的
提问:之后,他们又是如何将这种积极态度和想法变为现实的呢?
总结:对,他们具体的措施,就是大量的向唐朝派遣遣唐使。
补充:630—838年的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12次,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的有6次,总计共18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可达五六百人,而且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成员则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手、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等多人。其特点就是批次多,规模大,素质高;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吸取唐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