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前三分钟”,助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高中地理作为必修课的时候,其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发挥最大效用,这是一个极其值得思考的问题。
课前三分钟的提出,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是对传统地理课堂的延伸,目的在于通过这样一种举措,增强地理课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升地理课的效果。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学习效果;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在老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高中地理课的效用,这是摆在每一位高中地理老师面前的问题。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对青少年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实质是考虑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1]。
如何在高中地理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又当如何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这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极具智慧性的举措
一、地理课课前三分钟设立的必要性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学科,既要凸显教育的目的,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适应时代对地理教育提出的要求[2]。
课前三分钟的设立是由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所决
定的,通过对我校和其他高中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以往地理课的印象主要是背诵,为了考试而背诵,而背诵又是为了应付考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2]。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地理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占据了重要的一环,课前三份钟的设立便是对这一举措的积极探索。
另一方面,新课程和素质教育对高中地理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给高中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一标准强调了学生和社会的统一和谐,提倡一种探究式的学习,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高中地理课教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地理课教学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地理课不再是孤立的课堂,课堂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样一种联系,笔者认为课前三分钟便是对这一标准的大胆尝试。
二、多元化举措,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1、时政传递,关心国事天下事
在地理课中加入时政传递,时政知识传递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笔者倾向于由学生来主导这一过程。
通过学生的自主准备,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最贴近教材的,最近学生发展的时政资讯注入到地理课堂中来。
笔者所在学校会提供报纸供学生阅读浏览,但有时间、有兴趣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在时政资讯的准备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准备,每一期由不同的学习小组准备。
这样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又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学习热情,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我们也很期待,期待学生能够转变对地理课的看法,地理课不是知识和价值观的强行输入,地理课也可以很精彩。
2、难点辩论,在辩论中碰撞火花,在火花中闪耀。
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难点和疑点,对于这些难点问题,一方面老师作为引导者要阐述透析,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我们如何来评价,这却带有很多的疑问。
一般教师会选择通过练习的形式来予以强化,但笔者认为练习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一种效果能够持续多久,笔者表示怀疑。
新课程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需要将这样一种意识渗透进日常教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地理课的难点讲解后,让学生组成小组,一组提出疑问,另外一组答疑解惑。
刚开始可能觉得这样一种方式会很平淡无奇,但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卓有成效。
3、热点透析,在辨析中推进价值观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由稚嫩走向成熟,由感性主导逐步走向理性主导。
对于社会现象有了更多的思考。
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对待问题的看法等不免显得十分稚嫩,乃至有些偏激,不稳定。
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受到网络信息的烦恼。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又当树立怎样的信念呢,这都需要地理老师的积极帮助和引导,在地理教育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地理教育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表明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才能驾驭课堂[3]。
4、创设情境,设计引言
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才会让地理课堂逸趣横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讲季风洋流的时候,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讲明代航海家郑和的故事:郑和曾经7次下西洋,他每次从印度半岛到非洲东海岸去,都选择在冬季,而返航则选择在夏季,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往往会因为急于得到正确答案而兴趣倍增,思维也异常活跃。
这样就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当天的新课内容中去。
5、巧读地图,提升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能直观简明地表达地理事项及其特征。
近几年来,不论是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
试还是高考,考察读图分析能力题型逐年增加,这也正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重要方面。
所以,课前三分钟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并且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符号;二是识别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三从图中总结规律[5]。
通过长期而不懈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对地理的掌握程度可以大大提高,可有效消除畏难情绪,进而产生兴趣。
课前三分钟是很短暂的,但不是可有可无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前三分钟的有效开展对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大有裨益。
课前三分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这三分钟的引导,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整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推进器。
参考文献:
[1]黄瑞金.曾满奇,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育的影响[j].教学实践研究
[2]蓝培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与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3]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
[4]李文桂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中外教育研究
[5]郑刚,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观之我见[j]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