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指导老师:骆小所
学生:张玲
学号:07050102046
专业: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
论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摘要] 本文从发话和受话两方面,讨论了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语言情感关系
语言学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科学。

艺术语言分为广义的艺术语言和狭义的艺术语言。

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

例如,美术语言以线条、明暗、色彩、体面为词汇,音乐语言以音响、声调、旋律、节奏为词汇,舞蹈语言以有节奏的人体的千姿百态为词汇,来描写和表现情感,使人得到美的欣赏。

狭义的艺术语言是指变异的语言。

是在艺术这一领域中,为表达主体情感,利用词的特殊组合即反常组合通过表象功能来实现它的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的语言形式。

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

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的距离。

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含有特殊的含义。

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而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

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之所以能成功表达人类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它是超越实证、超越语法,透过物质层而获得美,是一种虚无的、变异的,它保存并呈现了未被常识和语言组织过的原初经验。

艺术语言表现的是发话主体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遵循的是情感逻辑。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

情感往往是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即很难用语言的直接意义来表达;并且由于发话主体情感的作用,对常规的语意产生了变异,正是这变异的艺术语言以及形成的虚幻朦胧的形象即心象给我们美的感受。

一、艺术语言行为是言语交际审美过程中复杂运动的产物。

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创造及建构都受着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

艺术语言的催生主要是发话主体炽热的情感。

艺术语言是对情感、对经验自身的描述,强烈的情感、深刻的意蕴往往使人难以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准确地再现出来,只有通过艺术的表达,以对语言形式的有意、无意变形为表现手段,通过改变表象中的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来实现自己的审美需求,才能把自身的情感体验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

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

西湖边到处是绿毯
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

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

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艺术语言具有很深的意蕴。

它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既要“通”、“对”,而且又要“好”。

艺术是心灵之物,是一种变形的创造,它更多的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

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它对语言形式的有意、无意的变形也即它的言语形式偏离、违背语法和逻辑的现象,表现在对语言的反常的组织搭配上。

例如“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朱自清《威尼斯》)。

“酽”本指液汁浓厚,这里移用来形容歌声浑厚甜润,富有韵味。

前者诉诸视觉,后者诉诸听觉,二者沟通起来,就描绘出威尼斯人爱唱夜曲,并唱得优美动听的浓烈的音乐氛围。

又如“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朱自清《威尼斯》)。

“流动”本指液体或气体的移动,这里用来形容这幅画静中见动的艺术美感,简直把一幅画写活了。

艺术语言是一种辞面或辞表和辞里或辞内不一致的深层修辞,它并不受辞面超脱语法、逻辑的影响,它的辞里仍然是合乎逻辑的,其实,艺术语言反而因为它在形式上的变形而增色不少。

例如“如果首长一句话不讲,扔下‘有线’,全用‘无线’去了,那我们才受不了呐。

”(徐怀中《西线轶事》)
扔下“有线”、全用“无线”,初看似乎有点存在语病,其实,此处“有线”“无线”分别借代“有线班的战士”、“无线班的战士”。

这样的借代在这里用起来就使句子显得简洁,又颇具幽默效果。

在艺术语言中,常有语言违背了逻辑规律而符合心理规律的情况出现。

这种语句从逻辑上讲是不符逻辑的,表面看是矛盾脱节的,但从心理上讲则是遵循了心理思维轨迹的。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此句咋一看似乎十分不符合逻辑,但这样矛盾的表达方式,却又如此合情合理。

这样才能将作者观点鲜明的表达出来。

由于情感的驱使,发话主体自然地将客体提供的物理信息与生理的信息及发话主体特有的情感信息进行特异的组合产生了具有艺术的审美的言语。

因此,它是艺术的真实,它的运用是合情合理的,既合客观生活之理,又合主观人情之常。

它把对客体的揭示与情感的表现统一起来,相得益彰,在欣赏者的心理上造成合适的真实感。

它是心灵的火花,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艺术语言不受规范语言的束缚,它是对语法规范的超越、偏离和突破。

它的表达服从经验的呈示,使经验成为可体验的,可以传递的,它不是告诉读者你的感受,而是让读者也去体验、感受你的感受。

从受话方面来说,他必须理解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

透过艺术语言的描述,读者借助想象,可以挖掘、体味到它背后潜藏着的某种生活本质或深刻的人生哲理。

可见,受话人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是他的情绪记忆与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间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艺术语言是情感冲动而产生的变形的艺术语言。

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讲,对艺术语言的欣赏过程就是情感领悟、体验的过程。

这种欣赏活动,是一种高尚的创造性的劳动,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情感传递、情感共鸣、情感辐射。

情感传递注重的是情感形象,也就是对艺术语言的幻想的感受,它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直觉来感受同样,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也是受话主体审美心理的激活过程。

艺术语言交际过程中,发话主体从一开始就融入了情感。

艺术语言的创造主体和受话主体双方往往通过情感互动。

这样,才能实现交际的作用,艺术语言作为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它是有指向性和语境性的。

如出自柳永《蝶恋花》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人常常用作讴歌某位仁人志士为了真理或正义,不懈努力与追求,直至损斤折两,衣带渐宽。

但此句本意是表达对爱慕之人的相思之情。

这种读者的再创造正是情感辐射引起的联想的结果。

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基础,而艺术语言又使情感得以真实、丰富地表达出来。

正因为如此,艺术语言是一种饱和着情感的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