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转向
侧面输入、一端输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常用在平头微型货车上。
根据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和转向梯形相对前轴位置的不同,在汽车上 有四种布置形式:转向器位于前轴后方,后置梯形;转向器位于前轴后 方,前置梯形;转向器位于前轴前方,后置梯形;转向器位于前轴前方, 前置梯形,见图7-3。
图7-3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四种布置形式
转向器的角传动比:
i
w p
d / dt d p / dt
d d p
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
i
p k
d p / dt dk / dt
d p d k
2.力传动比与转向系角传动比的关系
转向阻力Fw与转向阻力矩Mr的关系式:
FW
Mr a
(7-3)
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Fh与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力矩Mh的关系式:
路面作用在车轮上的力,经过转向系可大部分传递到转向盘,这种逆效率较 高的转向器属于可逆式。它能保证转向轮和转向盘自动回正,既可以减轻驾驶 员的疲劳,又可以提高行驶安全性。但是,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传至转向盘 上的车轮冲击力,易使驾驶员疲劳,影响安全行驾驶。
属于可逆式的转向器有齿轮齿条式和循环球式转向器。
转向操纵的轻便性通常用什么指标来表示?
--转向时驾驶员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切向力大小和转向盘
转动圈数
乘用车
货车
机械转向
50~100N
250N
动力转向
20~50N
120N
乘用车转向盘从中间位置转到第一端的圈数不得超过2.0
圈,货车则要求不超过3.0圈。
第二节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根据机械 式转向器 结构特点
液压式动力转向已在汽车上广泛应用。近年来,电控动 力转向已得到较快发展。
概述
转向系功用: 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 方向的专设机构。 组成: 转向操纵机构 转向器 转向传动机构
• 转向系的组成
(1)转向操向盘的转动变为 转向摇臂的摆动或齿条轴的直线往复运动,并对转向操纵力进 行放大的机构。转向器一般固定在汽车车架或车身上,转向操 纵力通过转向器后一般还会改变传动方向。 (3)转向传动机构将转向器输出的力和运动传给车轮(转向节), 并使左右车轮按一定关系进行偏转的机构。
循环球式转向器 蜗杆滚轮式转向器(淘汰)
蜗杆指销式转向器等 (濒临淘汰)
一、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 1.齿轮齿条式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质量轻; 传动效率高达90%;可自动消除齿间间隙;没有转向摇臂和直拉杆,转 向轮转角可以增大;制造成本低。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主要缺点是:逆效率高(60%~70%)。因此,汽 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发生在转向轮与路面之间的冲击力,大部分能 传至转向盘。
分类:机械转向系 (与非独立悬架配装)
转向摇臂 转向直拉杆
转向器
转向轴
转向万向节
转向盘
转向节臂
转向节 梯形臂
横拉杆
转向梯形
机械转向系(与独立悬架配装)
l.转向盘 2.安全转向轴 3.转向节 4.转向轮 5.转向节臂 6.转向横拉杆 7.转向减振器 8.机械转向器
❖转向操纵机构:转向盘、安全转向柱、转角限制器 ❖转向器:齿轮齿条式 ❖转向传动机构:左右横拉杆、转向减振器
中间输入,两端输出
侧面输入,两端输出
侧面输入,中间输出
侧面输入,一端输出
图7-2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四种形式
采用侧面输入、中间输出方案时,由于拉杆长度增加,车轮上、下 跳动时位杆摆角减小,有利于减少车轮上、下跳动时转向系与悬架系 的运动干涉。
而采用两侧输出方案时,容易与悬架系统导向机构产生运动干涉。
螺母侧面有两对通孔,可将钢球从此孔塞入螺旋形通道内。 转向螺母外有两根钢球导管,每根导管的两端分别插入螺母 侧面的一对通孔中。导管内也装满了钢球。这样,两根导管 和螺母内的螺旋管状通道组合成两条各自独立的封闭的钢球 “流道”。
转向螺杆转动时,通过钢球将力传给转向螺母,螺母即沿 轴向移动。同时,在螺杆及螺母与钢球间的摩擦力偶作用下, 所有钢球便在螺旋管状通道内滚动,形成"球流"。在转向器 工作时,两列钢球只是在各自的封闭流道内循环,不会脱出。
不可逆式和极限可逆式转向器
不可逆式转向器,是指车轮受到的冲击力不能传到转向盘的转向 器。该冲击力转向传动机构的零件承受,因而这些零件容易损坏。同 时,它既不能保证车轮自动回正,驾驶员又缺乏路面感觉,因此,现 代汽车不采用这种转向器。
极限可逆式转向器介于可逆式与不可逆式转向器两者之间。在车 轮受到冲击力作用时,此力只有较小一部分传至转向盘。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广泛应用于微型、普通级、中级和中高级乘用车上。 装载量不大、前轮采用独立悬架的货车和客车也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2.循环球式
循环球式转向器由螺杆和 螺母共同形成的螺旋槽内装 有钢球构成的传动副,以及 螺母上齿条与摇臂轴上齿扇 构成的传动副组成,如图7-4 所示。
循环球式转向器主要用于 货车和客车上。
样,为了克服地面作用于转向轮上的转向阻力矩,驾驶员
需要加于转向盘上的转向力矩,比用机械转向系统时所需
的转向力矩小得多。
•3、电动式动力转向系 由电控单元(ECU)、电源、电机、转向齿
轮机构和转向传感器组成。 工作原理 当汽车转向时,电控单元根据传感
器检测的转向力矩及转向速度等参数,计算出最佳 作用力后,使电机工作,推动转向,减轻驾驶员的 劳动强度。
轮产生的摆动最小。 5)转向灵敏,最小转弯直径小。 6)操纵轻便。 7)转向轮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力要尽可能小。 8)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中应有间隙调整机构。 9)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转向盘转动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的改变相一致。
转向轮的自动回正能力决定于?
--转向轮的定位参数和转向器逆效率的大小。
正效率高,转向轻便;转向器应具有一定逆效率,以保证转向轮和 转向盘的自动返回能力。但为了减小传至转向盘上的路面冲击力,防止 打手,又要求此逆效率尽可能低。
1.转向器的正效率η+
影响转向器正效率的因素有转向器的类型、结构特点、 结构参数和制造质量等。
(1)转向器类型、结构特点与效率 齿轮齿条式、循环球式转向器的正效率比较高。 同一类型转向器,因结构不同效率也不一样。 转向摇臂轴的轴承采用滚针轴承比采用滑动轴承可使 正或逆效率提高约10%。
第七章
转向系设计
❖ 机械转向系 ❖ 助力转向系 ❖ 四轮转向系统
第七章 转向系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 第三节 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 第四节 机械式转向器设计与计算 第五节 动力转向机构 第六节 转向传动机构(转向梯形) 第七节 转向减振器 第八节 转向系结构元件
学习重点:转向器结构方案分析
如果忽略轴承和其它地方的磨擦损失,只考虑啮合副的磨擦损失,
则逆效率可用下式计算
tan(a0 tan a0
)
(7-2)
式(7-1)和式(7-2)表明:增加导程角a0,正、逆效率均增大。
受η-增大的影响,a0不宜取得过大。当导程角小于或等于磨擦角时,
逆效率为负值或者为零,此时表明该转向器是不可逆式转向器。为此,
当a和Dsw不变时,力传动比i
p
越大,虽然转向越轻,但i
也越大,
0
表明转向不灵敏。
转向盘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
转向器
转向摇臂
转向节
转向器角传动比iω1
转向传动 机构角传
动比iω2
转向系角传动比iω iω= iω1*iω2
转向系角传动比越大,转向越省力,但转向灵敏度降低。 iω1较大,货车为16-32,乘用车为12-20;一iω2较小,一般为1。
轮轴 12.向心球轴承 13.滚针轴承
1.万向节叉 2.转向齿轮轴 3.调整螺母 4.向心球轴 承 5.滚针轴承 6.固定螺栓 7.转向横拉杆 8.转向 器壳体 9.防尘套 10.转向齿条 11.调整螺塞 12.
锁紧螺母 13.压紧弹簧 14.压块
循环球式转向器
第一级螺杆螺 母传动副
第二级齿条齿 扇传动副
一.机械转向系统
l.转向盘 2.安全转向轴 3.转向节 4.转向轮 5.转向节臂 6.转向横拉杆 7.转向减振器 8.机械转向器
二.转向操纵机构
三.机械转向器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1.转向横拉杆 2.防尘套 3.球头座 4.转向 齿条 5.转向器壳体 6.调整螺塞 7.压紧弹簧 8.锁紧螺母 9.压块 10.万向节 11.转向齿
机械转向系的工作过程
动力转向系的工作过程
机械式转向系 液压式转向系 电动式动力转向系
• 1、机械式转向系 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三
部分组成。汽车转向时,驾驶员作用于转向盘上 的力,经过转向轴传到转向器,转向器将转向力 放大后,又通过转向传动机构的传递,推动转向 轮偏转,致使汽车行驶方向改变。机械式转向系 是由机械零部件构成。完全由驾驶员所付的操纵 力来实现,操纵较费力。
图7-4 循环球式转向器
二、防伤安全机构方案分析计算
要求 1. 48km/h正面碰撞时,转向管柱和转向器后移不大 于127mm 2. 台架试验中,模型以6.7m/s碰撞转向盘,轴向力不 大于11123N
吸能方式
吸能元件
塑性 弹性 摩擦 盘 轴 管柱
万向节连接转向轴
两段式防伤转向轴
第三节 转向系主要性能参数
导程角必须大于磨擦角。
二、传动比的变化特性
1.转向系传动比
转向系的传动比包括转向系的角传动比i
和转向系的力传动比
0
i
p。
转向系的力传动比: ip 2FW / Fh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
i 0
w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