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摘要: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维护公众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与推广应用快速、有效的农药、兽药及相关污染物质的残留分析测试技术已成为非常迫切需要的技术手段。

本文首先阐述了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

其次,针对我国食品中农药超标问题,阐述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同时,就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1. 前言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维护公众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于200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该法在总则和第六章中均明确提出,政府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安全科技研究并采用快速检测技术实施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的残留及污染现象较普遍,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我国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因此,研究与推广应用快速、有效的农药、兽药及相关污染物质的残留分析测试技术已成为非常迫切需要的技术手段。

2.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主要有:施用农药后对作物或食品的直接污染;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造成动植物体内含有农药残留,而间接污染食品;来自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如:水中农药→ 浮游生物→水产动物→ 高浓度农药残留食品;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而造成食品污染。

3.我国食品中农药超标问题
农民滥用、乱用农药现象普遍存在,在蔬菜种植中经常使用剧毒农药,有些地方将当日喷施甲胺磷的蔬菜上市,造成食品蔬菜中毒事件。

90年代初,由于菜农违规使用甲胺磷,在供港蔬菜中发生甲胺磷残留量严重超标事件,引发200多人食用后中毒事故,造成震惊港区的毒菜时间。

我国出口美国的浓缩苹果汁,由于美方FDA检出甲胺磷残留量超标,而发生退货事故。

我国90年代开始重视食品中农药残留。

1990年国内首次膳食调查研究:12省的食品样品中均检出666、DDT,12种有机磷农药中检出5种有机磷,其中甲胺磷农药检出率最高,膳食中甲胺磷农药总摄入量占有71.3%。

1994年北京蔬菜市
场抽样81份,41件超标(50.6%),其中:韭菜100%,小白菜80%,油菜50%,其中还检出3911、氧化乐果等蔬菜禁用农药。

1994~1996年,有机磷农药严重超标,DDT、666还可以检出。

近年来,有机磷农药残留仍较为严重。

4.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1)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有机氯农药,经过肠道吸收,主要在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和脏器中蓄积。

对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当人体摄入量达到10mg/kg体重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在肝、肾和神经中枢,它不仅引起肝脏和神经细胞的变性,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增多等病变。

人若长期接触可出现体重下降、恶心、头痛、易疲劳等症状。

(2)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有机磷农药经皮肤、呼吸和胃肠中毒,特别是脂溶性溶液经皮肤吸收更快,对人、畜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碱酯酶受抑,活力下降,使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丧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中毒表现,如出汗、肌肉颤动、心跳加快、瞳孔缩小等,严重的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长期摄入有机磷农药可表现出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肝功能下降、血糖升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减退等,并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5.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
(1)酶抑制技术
酶抑制技术原理:乙酰胆碱是胆碱进行神经传导的一种重要介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乙酰胆碱完成传导作用以后即被体内的胆碱酯酶分解成为胆碱和乙酸。

同时,胆碱酯酶被乙酰化,成为乙酰化胆碱酯酶,在几千分之秒内立即水解成为乙酸和胆碱酯酶,后者又重新作用于乙酰胆碱。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机体以后则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了不易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丧失了水解乙酰胆碱的活力。

如果大多数胆碱酯酶都转变为相当稳定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乙酰胆碱就在体内大量蓄积,产生迟发性神经毒性,使中枢神经、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和一些腺体首先兴奋而活动增强,引起运动失调等,最后转入抑制和衰竭、瘫痪甚至中毒死亡。

根据此毒理学原理,用在对农药残留的检测中。

(2)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常用方法为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和免疫分析(IA)技术。

这两种技术多用于分析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其优点是选择专一性和分析成本低。

(3)化学速测技术
此法主要是根据有机磷农药的氧化还原特性。

有机磷农药(磷酸酯、二硫代酸酯、磷酰胺)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水解为磷酸与醇,水解产物与检测液反应,使检测液的紫红色褪去变成无色。

本方法的特点是避免了使用酶的不稳定、不易保存,但该方法局限于有机磷,灵敏度不高,易受一些还原性物质干扰。

(4)质谱检测技术
由于农药品种多、化学结构和性质各异、待测组分复杂,有的还要检测其有毒代谢物、降解物、转化物等,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效农药品种不断出现,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量很低,国际上对农药最高残留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给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质谱检测器被认为是最经典、最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此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样品的离子的质荷比的分析而实现对农产品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一种方法,可以检测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已知和未知的农药,检测灵敏度高,可以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检测数据作为仲裁依据。

因此,都必须有电离装置把样品电离为离子,有质量分析装置把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分开,经检测器检测之后可以得到样品的质谱图。

由于有机样品、无机样品和同位素样品等具有不同形态、性质和不同的分析要求,还加上多种色谱技术仪器的联用,所以,所用的电离装置、质量分析装置和检测装置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符展明, 符超.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进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08)
[2] 李喜仙, 侯玉泽, 刘玺, 罗星海. 市售部分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报告[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2000,(01)
[3] 王付江. 食品卫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3,(05)
[4] 余铀. 试论食补生化原则与天然富微食品的开发[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9,(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