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高適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王翰的肺腑之语;
但是无论理想、宣言还是肺腑之语,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1.小序
原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
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2.作者
3.边塞诗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请同学们分成四部分,分别以图概括大意。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八句——效命死节图
2.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句,为每幅图画题诗。
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
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诗句并加以概括。
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
官兵苦乐不均之苦
思念亲人苦
随时赴死苦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
”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
情感深沉:
1.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批判(将军、君主)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
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开疆扩土)
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
2.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3.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
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
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官兵对比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
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③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
2.分组:一边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一边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
【师旁白】咱们同学,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
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
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
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
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
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
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
形式上:整散结合
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
例句:
①狼烟起,烽火燎。
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
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
何为战场,何为天下?
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
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
夫之白发,一垒垒河边之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
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
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
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
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
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
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
上对苍天,下对黎民。
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
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
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
【师总结】男子汉流血流汗不流泪,他们从来不怕牺牲,怕的却是不公平。
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母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漫漫,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
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
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
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