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一、(一)、本诗的写作背景是: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于1080年,此时作者苏轼因“乌巢诗案”被捕下狱,后经营救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他在城的东坡垦荒耕种,见黄州定院东山有海棠一株,长得特别繁茂,故作此诗,并以此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二)、1海棠本是西蜀之盛产,现却落地于陋邦黄州,有流落天涯之感。
作者苏轼本在京城任职后因事被贬到黄州。
海棠的处境与作者苏轼的处境极为相似。
2诗的前半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海棠的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而此时的苏轼,虽被贬至黄州,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黄州期间,他在城东的东坡垦荒种地,时刻关心国事,以待时机,希望能重反政坛,为国为民出力。
这与海棠的品格有极相似之处。
3此诗表达了作者与海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4、苏轼晚年名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与此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的情感: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
这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遇赦后的心情。
《晋书·谢重传》曾说“月夜明净,不如微云点缀”。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过同样的话。
此时他从海南岛乘船渡海果然看到如此景象,于是便借题发挥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空海色本澄清。
”言外之意是说他本来很清白,在元佑党争中受到诬陷;如今蔽月的浮云终于消散,他也恢复了本来面目。
诗人借景抒情,手法巧妙。
因此清人纪昀说这“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见《瀛奎律髓刊误》)。
而本诗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三)、1、艺术成就(1)此诗化用前人诗句处有:“也知造物有深意,故谴佳人在空谷”(2)此处化用杜甫《佳人》诗的诗句。
(3)表达的意义:化用杜诗中的两句诗,意指海棠花虽名贵,但生于空谷,无人欣赏。
暗指诗人虽才华超人,但不遇知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2、运用比喻(1)此诗用比喻的一联是:“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此联用美人比喻海棠花。
其意是说:海棠是名花,其美可与美人蓖美。
但只是摆设之物,“ 在深闺无人识”以美人比花,也是自比。
写出作者流落天涯的处境。
(2)苏轼其他诗作使用比喻的例子《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喻词是“似”与“如”。
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二、苏轼的被贬到黄州时所做《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诗通过怀古抒发个人怀抱,由“如画”的江山,联系到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再联想到个人的不幸处境,不禁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
全词的主调,是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功业的追求,境界宏伟壮阔,气势豪迈奔放。
《寓居定惠院……》一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天涯流落”的思想感情,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苏轼的被贬到黄州时所做的文的代表《赤壁赋》作业2参考答案一、按下面的要求为《窦娥冤》写剧情摘要二、窦娥形象(一)窦娥的贞与孝(二)窦娥的刚强与反抗唱段原文一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唱段原文二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三、《窦娥冤的》艺术成就(一)第二折滑稽表演情节(二)《窦娥冤》是如何设计情节组织矛盾的?窦娥临刑前又曾发下三誓,表现了至死不屈的抗争精神。
而三誓的“兑现”(一腔热血飞上白练,伏天降下三尺瑞雪,楚州大旱三年),则不仅表现了这个善良女子的冲天冤气,而且更表明人民群众坚信宇宙间还有正气存焉,这是对人民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极大鼓舞。
当然,三誓的“兑现”以及窦娥屈死三年之后得到昭雪,在当时的社会,仍然只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幻想和愿望。
如果说窦娥在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中所表现的反抗性,是以做一个正派女子的观念为精神支柱的,那么,她在与官府的冲突中所表现的反抗性,则是在认清了社会黑暗之后激发出来的富有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斗争精神。
正因为如此,窦娥作为一个典型形象,才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关汉卿以他“一空依傍”之笔,创作了“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
《窦娥冤》的审美价值,也就集中体现在它的悲剧美之中。
窦娥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非分之想、过分之求的女性,是一个格守封建妇道的女性,是一个安于命运摆布的女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性,居然也不容于封建社会而含冤被杀。
每一个读者和观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之震动,引发思考,从而感受到了悲剧之美。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无声无息而屈死者成千上万。
而窦娥,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是在发出了悲愤壮烈的三誓之后而死的,这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妇女虽然遭受了千百年的压抑,而依然敢于抗争的精神。
因此,这已不是仅仅令人悲悯的命运悲剧,而是充满着悲壮意义的社会悲剧。
剧中主人公窦娥形象的塑造,极有特色。
一方面,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另一方面,其性格又具有明显的发展节奏,由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一步步发展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的女性。
真实感人,成为不朽的舞台形象。
2、用典句1 长弘化碧(三)关汉卿杂剧的语言1、剧本第二折窦娥的唱词[正旦持汤上,云]妾身窦娥是也。
有俺婆婆不快,想羊肚汤吃,我亲自安排了与婆婆吃去。
婆婆也,我这寡妇人家,凡事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张驴儿父子两个?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
我想这妇人心好难保也呵。
2、法场行刑窦娥唱词激越悲壮[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作业3讨论题《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上最优秀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请大家认真研读作品,并以小组形式就以下问题对该书进行讨论:一、如何看待宋江接受“招安”的问题?作业44、简析《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意义。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她们大多具有美好的思想品德,非常善良,富有同情心,能主动热情地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之中,往往比现实中的人更富有人情味。
它的意义在于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
《聊斋志异》人物塑造的艺术小论文范文作者:李绍荣《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和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它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方面,但最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
蒲松林是一位超现实主义作家,他在《聊斋志异》中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作者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中来,极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冥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现实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并给予了美好的结果,给恶人以应得的惩罚。
作者这种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形成,与作者本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蒲松林一生穷愁潦倒屡试不举,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腾胸,欲望然向南山而去。
”(《与韩刺史樾依书》)生活的贫困,也使他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粜米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答王瑞亭》)正是这种不平常的生活经历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使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幻想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具虚幻色彩又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给我们塑造了数以千记的各色人物,这些人物既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个性。
同是年轻的女性形象,有感情缠绵,拘于叔父严训而行动谨慎的青凤(《青凤》),也有天真浪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的婴宁(《婴宁》)。
有爱诗善歌,“谈词风雅”却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顽皮憨跳、乐不知愁的小谢(《小谢》)。
有“瘦怯凝寒”、无力自卫的连锁(《连锁》),也有“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为父报仇的侠女.........这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蒲松林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不同性格,让不同的人物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遵循各自不同的性格逻辑活动,在人物的相互碰撞、对比中凸显形象。
小翠(《小翠》)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小说中一共出现五次较为严重的矛盾冲突,在每一次冲突中,小翠、元丰、王太常及其夫人都从不同的利害考虑出发做出各自的反应,每个人的性格也在这一次次的反应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第一次,小翠踢球时,球误中王太太面部。
小翠和丫环都躲起来了,憨痴的元丰反倒迎上前去捡球,王大怒,把一块石头扔给他,元丰于是大哭。
夫人得知后,责备小翠,小翠却“俯首微笑,以手创床”。
随即又“憨跳如故,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
夫人见她满不在乎,非常生气,又痛斥了她一顿,“女倚几弄带,不俱亦不言”。
夫人没有办法,只好以打元丰出气,元丰大哭,“女始色变,屈膝乞宥”。
夫人怒气马上消解了,小翠于是“笑拉公子入室,代扑衣上尘,拭眼泪,摩挲杖痕,饵以枣栗。
公子乃收涕以”。
在这一段中,小翠表现出少女顽皮、善良、活泼的天性,同时从她挨骂俯首微笑、不俱亦不言的神态中,读者也感受到她的倔强。
老夫人对此毫无办法,最后自己找了个台阶匆匆收场,而她一本正经、虚张声势的婆婆派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太常和元丰出场的时间很短,表现不多,但都确定了各自的基本性格。
第二次,小翠假扮冢宰,将两个丫环扮作虞候,一道驰到王给谏门前,大声说道她要拜访的是侍御王太常,而不是王给谏。
随后返回,守门人也误以为真,赶忙禀告王太常,待他出来迎接时,才知道是小翠的恶作剧。
于是大怒。
夫人也气冲冲地去找小翠算账,小翠“惟憨笑,并不置一词。
挞之,不忍;出之,则无家。
夫妻懊怨,终夜不寝”。
结果,王给谏也误以为冢宰夜访王待御,从此不敢再中伤她,反而大献殷勤。
王太常发现结果出乎自己的意料,窃喜之余叮嘱夫人劝小翠改过。
小翠“笑应之”。
这一回,细心的读者发现了小翠的举动具有超乎常人的神秘之外,她的笑表示她早已洞察一切,预知一切,而这一切都是在她的操纵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