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判断题整理

中国政治制度史判断题整理

三、判断题1、史料记载,所谓所谓万国“执玉帛”,就是指各部落方国向夏王朝缴纳贡赋。

Y2、商、周、秦、汉已有州名,并已作为行政区划。

N 93、郡是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首先出现的。

N4、春秋时,县的地位比郡高。

Y5、西汉确立郡统县制度后,县的地域区划开始相对稳定。

N6、唐贞观年间,唐懿宗分天下为10道,派黜陟使或观风俗使分巡。

N7、宋代尚未在县以下设有乡里基层行政组织。

N8、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

不久行省便成为固定行政区。

Y9、至清朝时,将元代路一级机关完全撤销。

N10、从清朝开始,省一级的地方行政制度,由总督、巡抚统领省级行政。

错 N11、军、政两套组织统归一人指挥,必然造成令出一处而政行两端。

Y12、唐代的道以节度使为主要长官。

Y13、五代时,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

N14、县的主要长官自隋确立令、丞、主簿、尉的体制以来,基本结构变化不大。

Y15元代路一级机关完全撤销发生在清朝初期。

N16清代设有跨省的专职领导某项事务的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

Y17五德终始制度的实行并没有使秦朝的各种典章文物及有关措施被涂上神秘主义天命论的色彩。

Y18国尉,又叫作太尉,是秦汉时期常设的较高的武职。

N19秦汉时期贵族的食邑是以户数为计算单位的。

Y20清代总督、巡抚是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吏。

Y21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汉代。

N22布政使司的职权与原来的行中书省基本相同。

Y23诸侯对于天子是小宗,而在本封国则为大宗。

他们的嫡长子继承君位,其余众子封为卿大夫。

众卿大夫对诸侯国君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封邑则又为大宗。

Y24巡抚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

N25谏诤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军国大政到生活小节,都可以用谏诤的形式提出。

Y26谥号含有后议其先、下议其上的意义。

Y27宦官制度不是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必然产物。

N28十三道御史与六科给事中,在明代被合称为“科道之官”。

Y29在中国封建社会,任何制度都是围绕着君主专制而制定的。

Y30唐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N31明清六科是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

Y32元代在布政司之下委派一定的官员负责处理某项专门任务,称为督粮道、督册道、屯田道、清军道、驿传道、水利道等等。

N33汉景帝以中书宦者办理政务,是宦官在制度上正式参政之始。

N34晋朝考课的课目是“四善二十七最”。

N35唐太宗时,亲王可以任朝廷官职,大部分被派在外州为刺史,并可拥有一定的实封食邑户数。

Y36明代布政使司可以指挥军队、直接处理刑狱司法事务。

N37秦汉时期的宦官还掌握着皇家的部分经济和财政部门。

Y38清代帝陵可以分为(因山为陵)和积土为陵两类。

N39“三司制度”,实际上是将一省的地方军政权力一分为三,一省之内并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官员可以单独裁断全局性的大政。

Y40锦衣卫是明代威权最大的一个负责侦缉和刑狱的特种镇压机关。

N41清代宦官制度比较严格﹐宦官未能形成自己的权力系统。

Y42东汉州府机构中的治中,“主众曹文书事”,统领州府机关诸曹的文书,与主簿构成相互制衡之势。

N43吴起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

N44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实际的政务。

Y45军功爵制,是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给爵位,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

Y46乡设有秩、啬人、三老、游徼等乡官;三老掌社会治安。

N47中国封建国家多途径多方式的监察制度,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Y48汉代自县长吏起,一律由中央任命,这一制度得以长期延续。

N49至东汉时,为削夺地方势力,取消了郡都尉和郡国军队。

Y50明时,都察院还可根据需要,派遣御史们出去就某些专门工作进行监察,如刷卷(检查档案)、巡视京营等。

Y51齐庄公筑造黄金台,置黄金于台上、礼聘天下贤人智士。

N52隋唐台谏官的进退从违,多由宰相拟定;宋代亦然。

N53董仲舒在射策中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思想,受到汉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江都王相。

N54唐代的道和汉代的州都是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的。

Y55羁縻府州有较大的自治权力,都督、刺史也由原部族首领担任,并且可以世袭,不必由中央任命。

N56西晋时被荐举的人,须先试任一年。

如果能够胜任职守,则可转为正式官职。

N57明代每个御史都有单独上弹劾奏章之权。

Y58在汉代,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为“辟”,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征”。

N59明末虽然分设御史、给事中之官,但统归都察院领导,当时叫做“台省合一”。

N60清代督抚们被授予一省甚至两三省的军政权力,所以有能力恃势自重、对抗朝廷。

N61魏文帝曹丕提出“唯才是举,以备录用”的用人方针。

N62永乐年间,明成祖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以及其他受特派的官员,到各地总督漕运。

Y63、原始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只是部落事务的管理者。

Y64、“万民皆喜,置尧为天子。

”体现了民主选举的原则。

Y65、传统的民主选举原则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首领的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

Y66、西周统治者承袭了原始社会的宗法制度,实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

N67、西周统治者也提倡选贤任能,大多在高级官吏中进行。

N68、“乡举里选”是夏商时期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N69、西周时期的诸侯贡士是指诸侯国有义务按时向周天子贡献人才。

Y70、“任人惟贤,因功受禄”的选举制度等同于世卿世禄制。

N71、得百里奚,重用由余的国君是秦惠王。

N72、尽管孔子对西周以前的政治制度持赞赏态度,但是在选人任官方面,他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

Y73、法家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N74、孔子坚持“君子与小人”、“上智与下愚”等级分明落后的政治观念。

Y75、法家的“量能授官”,着眼点不在于发挥贤人的才干,而是以此使人们慑服于君主的专制统治。

Y76、魏文侯任用申不害实行变法,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政策,打破了旧贵族对禄位的世袭。

N77、商鞅在秦昭王的支持下,实行的变法最为彻底,从而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N78、军功爵制表明,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

Y79、战国时期的士,不受国家、宗族、经济地位的限制,可以四处兜售自己的主张。

Y80、稷下学士如著名的淳于髠、尹文、慎到、荀子、邹衍等,即使当时著名的学者,也都是大贵族Y81、苏秦联络山东六国以抗秦,一人佩六国相印,更是显赫一时!苏秦遂成为有名的合纵人士。

Y82、秦国的客卿不算是正式官职,只是秦王的高级顾问,可以参予商讨国家大政。

Y83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和养士等选举办法,是适应这一时期各国封建政权割据图强的需要而产生的。

Y84、但是,军功爵制度在突破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度的束缚方面意义不大。

错N85、汉代,被荐举的孝廉一般是先担任作为皇帝待从的郎官,然后再转迁为尚书、侍御史、县令等官。

Y86、汉武帝时,策问考试的取士制度开始比较普遍实行起来。

Y87、两汉时期,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请人到官署内做僚属、任职办事的做法叫辟或辟除。

Y88、“任子”制度不是封建统治者给予官僚贵族子弟的一种政治特权。

N89、东汉以后,世家大族逐渐形成门阀世族。

N90、“赀选”后来发展成为朝廷卖官鬻爵的一种手段。

Y91、“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同地主阶级内部的内部冲突无关。

N92、九品官人法和九品中正制虽然名称相近,但不是一回事。

N93、庶族士人并不反对九品中正制度。

Y94、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Y95、魏晋中正官品第人物,都是从该人的家世出身、言行表现来评论,最后确定品级的。

Y96、秀才侧重于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经学,孝廉则突出于文学写作才能优异。

N97、“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并未反映出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N98、南北朝时期,庶族士人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N99、“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说的是废除九品中正制。

Y100、手工造纸在全国的普遍发展,对科举制度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N101、科举的“科”,指的是考试的门类。

Y102、汉代的考试策问与科举制度具有亲缘关系。

Y103、唐代诸科之中,以进士科最为人崇慕,也最难考。

Y104、明经科中又可以分为五经、三经、三礼、三传等等。

这些内容主要都是儒家的学说。

105、殿试始终由皇帝出题并主持。

Y106、科举制度对于那些依仗门第荫封而得官的大官僚贵族是个威胁。

Y107、唐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

N108、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若要得到官职,还须通过吏部的选试。

Y109、两宋之时,武举不分省试、殿试。

N110、元朝虽然是蒙古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王朝,但其实行的科举制度并不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