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护与急救复习资料1.闭合性损伤的处理及预防定义: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称为闭合性损伤。
•常见:挫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滑囊炎、腱鞘炎等处理原则:依据损伤局部病理过程不同采取不同措施(一)急性损伤早期(伤后24~48h)•病理变化:组织血肿和水肿,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处理原则:制动、止血、镇痛、防肿及减轻炎症。
•处理方法:伤后立刻制动、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
外敷新伤药可达到消肿、止痛和减轻炎症的效果。
若疼痛剧烈,可服用止痛剂;如局部红肿显著,可加服清热、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药。
应急处置原则(RICE)1、制动(REST)2、冷敷(ICE)3、加压(COMPRESSION)4、抬高(ELEVATION)RICE的顺序A、停止运动,保持不动B、了解受伤程度C、在患部敷上冰袋(感觉消失或15-20分钟后移开,休息30分钟)D、用弹力绷带把冰袋固定包扎(或用适当厚度的棉花或海绵置于伤部,用绷带稍加压力进行包扎;24h后拆除,根据伤情再作进一步处理)E、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F、根据损伤的程度,每1-2小时用冰袋冷敷,直到患部疼痛缓解为止G、睡觉时拆去弹力绷带,但仍要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H、次日清晨重新进行一次RICE处置I、如受伤严重,以上程序坚持做2-3天冷敷法的操作要领1.冰袋冷敷:在冰袋里装入半袋或三分之一袋碎冰或冷水,把袋内的空气排出,用夹子把袋口夹紧,放在放在发生损伤的部位。
没有冰袋时,用塑料袋也可。
2.毛巾冷敷:把毛巾或敷布在冷水或冰水内浸湿,拧干敷在患处,最好用两块布交替使用。
--冷敷时,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出现发紫、麻木时要立即停用。
(二)急性损伤中期(伤后24~48h后)•病理变化:肉芽组织已形成,血凝块正被吸收,坏死组织渐被清除,组织仍有瘀血和肿胀。
•处理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加速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再生修复,防止粘连形成。
•治疗方法:综合应用理疗(热疗)、按摩(手法应从轻到重,从损伤周围到损伤局部)、针灸、药物痛点注射、外贴活血膏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药等。
热敷法的操作要领1.热水袋热敷:将60-80℃的热水灌至热水袋的三分之二(水温以用手背试温不太烫为宜),排出袋内气体,拧紧螺旋盖,装进布套内或用毛巾裹好,放在患部。
也可把盐、米或砂子炒热后装入布袋内,代替热水袋热敷。
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3-4次。
2.湿毛巾热敷:把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后敷于患病部位。
在热毛巾外面可以再盖一层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
最好两条毛巾交替使用。
每次热敷时间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三)急性损伤晚期•病理变化:组织基本修复,但可能有瘢痕和粘连形成。
肿胀和压痛已经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锻炼时仍感局部微痛、酸胀和无力,严重者伤部有僵硬或运动功能受限等•处理原则:恢复和增强肌肉(等长-被动拉伸-主动收缩,3周后完全恢复运动)、关节功能,软化或分离瘢痕和粘连,促进功能恢复•治疗方法: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支持带固定及中草药熏洗等辅助。
闭合性损伤的预防1、热身运动:走、踏步、分并跳、伸展等,尽量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
2、护腕、护膝,护踝等是必要的。
3、10%增加的原则,一周内不要增加频率、强度、持续时间过10%,循序渐进。
4、保持有氧运动和无有氧运动的锻炼均衡。
同时参加一些力量和柔韧练习防止受伤。
5、你的身体需要时间去恢复,锻炼但不使身体受伤。
6、运动前不要空腹、运动的前中后要饮足够的水。
7、参加不同的训练如:交叉训练锻炼不同的肌肉群8、应学会摔倒时的各种自我保护方法,如落地时用适当的滚翻动作以缓冲外力等。
9、掌握科学的用力知识、防止用力不当。
10、不要过度劳累、防止肌肉因肌肉疲劳导致的损伤2.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及处理定义: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称为开放性损伤。
常见:擦伤、撕裂伤、刺伤、切割伤处理原则:止血、清创、预防感染一、擦伤定义:皮肤表面受到外力磨擦后,伤处皮肤组织被擦破或剥落,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
处理:(1)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创口,周围用70%酒精棉球消毒,创口上涂抹红汞或紫药水,待干即可,勿需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涂抹。
关节附近的擦伤也不宜使用暴露疗法,以免皮肤干裂而影响关节运动。
(2)创口内若有煤渣、细沙等异物:要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干净,必要时要用硬毛小刷子将异物刷去。
否则创口愈合后,皮肤里会留下黑色异物。
创口处可用双氧水、创口周围皮肤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凡士林纱条覆盖创面或撒上消炎粉,再用消毒敷料覆盖并包扎。
二、撕裂伤、切伤、刺伤(1)皮肤撕裂伤多发生于头部,尤以额部和面部较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部被他人肘部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
若撕裂伤口小,经止血、消毒处理后,可用粘膏粘合;伤口较大则需缝合,必要时要使用抗菌素治疗。
(2)刺伤和切伤,常见于刀伤等,其处理方法与撕裂伤基本相同。
凡被不洁物致伤且创口小而深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判断真假死亡(老师讲过的主要是1、2、7)因为判断真假死亡非常重要在情况不明时可以做以下检查加以判断:1、眼底检查法:通过视网膜血管内血液流动与否的观察,了解脑内血统情况。
如果血液循环没有停止说明并没有真正死亡。
2、微弱呼吸检查法:既然假死亡有微弱呼吸那么就可以用纤细羽毛或织物纤维置于口鼻前,观察是否被吸动。
或者将冷却镜片置于鼻前观察视镜有无凝固的水气。
3、Magnus检查法:用线结扎手指观察指端是否出现青紫肿胀,从而证明有无血液循环。
4、色素液注射,静脉内注射荣耀色素钠(5克/20毫升)如果循环存在则在30分钟内结膜染黄。
5、色素滴眼法:15荣耀色素钠滴眼,结膜与巩膜立即染黄,假死者2—5分钟后褪色真死者再长时间也不褪色。
6、心脏注射芗抢救:抢救时是否感到心脏跳动。
7、压迫眼球法:压迫眼球时瞳孔变形、解除压力后瞳孔产、即恢复原形者为假死,否则为真死。
4.食物中毒处理及预防(1)处理:对食物中毒要及早进行救治,中毒早期可考虑洗胃,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剧烈呕吐、腹痛、腹泻不止者可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有脱水征兆者应及时补充体液,饮用加入少许食盐、糖的饮品,或静脉输液。
可适当选用抗菌素。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者应速送医院急救,使用抗肉毒素血清等治疗。
(2)预防食物中毒:一、是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二、是食物要烧熟煮透;三、是饭后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5. 野外生存注意事项:1.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水和食物要带足。
2.要了解所去的地方的情况,有所准备。
要有地图。
3.带好户外准备,要有指北针,望远镜,刀具,卧具,药品等户外必备品。
4.要有野外打猎的能力。
5.能够建立安全的休息场所。
6.能够取火,要有打火机或者放大镜等取火用品。
7.能够喝到干净的饮水,要有消毒药品。
8.最好结伴而行,可以相互照应,不能自己单独行动。
9.要有在紧急情况下的求救方法,如卫星电话,发烟发火装置等。
10.建立营地时要选择好地形,防止被洪水淹没或者被动物攻击。
11.尽量避免去非常危险的地方,以安全为上。
(1)野外宿营地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近水----营地要选择离水源近的地方,这样既能保证做饭饮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
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会遇到野生动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背风----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风处,林间或林边空地、山洞、山脊的侧面和岩石下面等等。
避险----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不要在泥石流多发地建营,雷雨天不要在山顶或空旷地上安营,以免遭到雷击。
防兽----建营地时要仔细观察营地周围是否有野兽的足迹、粪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带,以防伤人或损坏装备设施。
要有驱蚊、虫、蝎药品和防护措施。
在营地周围遍撒些草木灰,会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蝎、毒虫的侵扰。
日照----营地要尽可能选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这样会使营地比较温暖、干燥、清洁。
便于晾晒衣服、物品和装备。
平整----营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树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这样会损坏装备或刺伤人员,同时也会影响人员的休息质量。
最后清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护自然环境,撤营时必须将燃火彻底熄灭。
垃圾废物要尽可能带出,丢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况无法带走时可将垃圾挖坑掩埋。
(2)火的引燃及实际应用首先是要寻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例叶、桦树皮、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
其次是捡抬干柴:干柴要选择干燥、未腐朽的树干或枝条。
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树、柞树、桦树、槐树、山樱桃、山杏之类的硬木,燃烧时间长,火势大,木炭多。
不要捡拾贴近地面的木柴,贴近地面的木柴湿度大,不易燃烧,烟多熏人。
第三,是要清理出一块避风、平坦、远离枯草和干柴的空地。
将引火物放置中间,上面轻轻放上细松枝、细干柴等,再架起较大较长的木柴,然后点燃引火物。
火堆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可设计成锥形、星形、“井”字形、并排形、屋顶形、牧场形等等。
也可利用石块支起干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火物后点燃即可。
一般情况下,在避风处挖一个直径1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坑。
如果地面坚硬无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块垒成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根据火堆的大小而定。
然后将引火物放在圆圈中间,上面架些干柴后,点燃引火物引燃干柴即成篝火。
如果引火物将要燃尽时干柴还未燃起,则应从干柴的缝隙中继续添人引火物,直到把干柴燃烧起来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点火。
点篝火最好选在近水处,或在篝火旁预备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时灭火。
6.驾车安全一、行车安全尤其需要克服的几种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一)严防超速行驶。
超速是道路交通事故中名副其实的“第一杀手”。
1.超速行驶使驾驶人视力下降2.超速行驶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3. 超速行驶易使驾驶人疲劳4.超速行驶易加大交通事故损害后果(二)严防疲劳驾驶(三)严防酒后驾驶众所周知,世界各国都明令严禁驾驶员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辆。
因为酒精对人的大脑既有短时间刺激作用,使人“假兴奋”,又有麻醉作用,使人反应迟钝,甚至行为失控。
驾驶人饮酒后,由于酒精的麻痹作用,致使触觉、视觉、判断能力、操作能力等降低,人体作出反应的相应时间会延长到正常状态时的2到3倍。
按照《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值与检验国家标准》: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酒后驾车行为。
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就属于醉酒驾车。
一般人喝一纸杯啤酒,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即可达到20毫克;喝一瓶啤酒,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即可达到8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