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三)
(三)日射病
• 2、急救与处理
• 把病人迅速移至阴凉处,让其安静休息。 用冰袋或冰水冷敷头部和颈部。病情严 重者要迅速送医院抢救。
(三)日射病
• 3、预防
• 夏季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头部要采取热 防护措施。
(四)中暑高热
• 1、病因与症状 • 病因:人长时间在高温的环境中工作和从事体 育运动,机体产热增加。由于大量出汗后机体 脱水或在炎热潮湿环境中汗液蒸发困难,体温 调节功能紊乱,散热困难,引起体内热量积蓄 过多,致使体温急剧升高。老年人及慢性病患 者为中暑高热的易感人群,如冠心病、脑动脉 粥样硬化、糖尿病及心功能不全者,在持续数 天高温之后常发生中暑高热。
二、症状与体征
• 溺水症状与溺水持续时间有关。溺水时 间较短者,神志清楚,面色苍白,神情 恐惧,皮肤轻度紫红,心跳呼吸正常。 溺水时间较长者,由于机体严重缺氧, 会出现皮肤青紫、全身浮肿、两眼充血、 口鼻充满泡沫、四肢冰凉、呼吸心跳停 止和昏迷等现象。如果胃内进入大量的 水,则表现为上腹膨胀,腹部隆起。
二、轻度中暑
• 2、急救与处理 • 皮肤刮痧:让患者俯卧于床上或反骑在椅子上(上体趴 在椅背上),脱去上衣,暴露背部,涂上刮痧油或香油, 用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自上而下反复刮脊柱两侧,力 量由弱到强,直到皮肤出现紫红痧斑。也可以在太阳 穴、印堂穴、颈部前后、前胸正中部等进行刮痧。如 果刮痧不方便,也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弯曲成钳形,沾 水后,在印堂穴、颈部前后和前胸一下一下地夹拧皮 肤,使局部出现紫红色痧斑。 • 有条件的可用温度较低的5%葡萄糖盐水进行静脉滴注。
(三)日射病
• 1、病因与症状
• 病因:受到强烈日光的直接暴晒,头部 会因强烈日光的照射导致颅内温度迅速 升高,引起脑膜充血、水肿和脑组织损 害,从而发生日射病。
(三)日射病
• 1、病因与症状
• 症状:患者发病急骤,初期表现为头痛、头晕、 耳鸣、眼花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继之出现剧烈 头痛、恶心和呕吐、全身皮肤发红,可能有强 烈口渴或小便增多,脉搏快速而微弱,血压下 降,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是头部颅内温度 显著升高至40℃以上,严重时会出现惊厥和 昏迷,甚至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时肌肉是产热的主要器 官,此时机体代谢加快,产热量可增加到安静 时的15--20倍,如果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发, 就会发生中暑。 • 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通过传导、对流、辐射、 汗液蒸发、呼吸和大小便等途径实现。在高温 环境下,特别是空气湿度大、人体的各种散热 方式都不能有效散热时,机体产生的热量得不 到及时散发,就会积蓄在体内而导致中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低渗性溺水 :如果溺水者吸人过多淡水,吸 入的水经肺泡迅速进入血液,引起血液稀释和 血容量增加,出现低血钠、低血氯、低血钙和 溶血,溶血发生导致细胞内的钾离子大量释放 进入血液,引起高钾血症,导致心室纤颤和心 脏骤停。 • 高渗性溺水 :如果溺水者吸入的是海水,由 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其渗透压较高, 当海水进入肺泡后,血液中的水分便大量被吸 入肺泡,引起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二、轻度中暑
• 1、症状
• 轻度中暑者除具备先兆中暑的症状外, 同时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 高至38. 5℃上,亦可能出现面色苍白、 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早 期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如立即给予有 效的处理,短时间内也可恢复。
二、轻度中暑
• 2、急救与处理 • 让患者立即离开高热环境,迅速移至阴凉通风 处,解开衣扣,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口服人丹、 十滴水,太阳穴擦清凉油。 • 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洗凉水澡、吹电扇、用湿凉 毛巾敷头部、用凉水及50%酒精擦浴等,也可 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洗凉水澡 或用凉水擦身时,水温要逐渐降低,以免引起 血管的迅速收缩,阻碍体内热量的排出。
三、急救
• 溺水致死的过程非常迅速,一般溺水者 在几分钟内即可死亡。因此,溺水的急 救要争分夺秒。轻度溺水者上岸后一般 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其适当休息、保 暖,喝浓茶或姜汤水。重度溺水者必须 马上急救。
三、急救
• 当发现有人溺水时,应迅速将溺水者救出水面。 若溺水者离岸边较近,救护人员可用竹竿、绳 索、木板等让溺水者抓住拖上岸。若溺水者离 岸边较远,会游泳的救护人员应迅速脱掉外衣 并跳入水中,快速游到溺水者的背后抓住其头 发(图3-1)或衣领(图3-2),也可从腋下揽住其 胸部(图3-3),采取仰游姿势将其救出水面。 注意不要让溺水者抓住。万一被溺水者抓住不 放,急救者松开自己的手并与溺水者同时下沉 即可摆脱。
(一)中暑衰竭
• 3、预防
• 人在高热环境中工作或运动时,如果大 量出汗,要及时补充淡盐水。
(二)中暑痉挛
• 1、病因和症状
• 病因:在炎热的环境中参加大强度运动或重体 力劳动,出汗过多使体内氯化钠丢失过多,导 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而出现低钠血症。 • 症状:病情较轻者只表现为局部肌肉阵发性痉 挛,以腓肠肌痉挛最多见。病情较重者则表现 为四肢肌肉疼痛无力和全身性肌肉痉挛。
(一)中暑衰竭
• 症状:中暑衰竭起病较急,先期症状为 大量出汗,然后出现身体虚弱、头晕、 头痛、面色苍白、口渴、烦躁、皮肤湿 凉、脉搏细微、呼吸表浅和血压下降等 症状,严重者甚至晕倒或意识丧失,体 温正常、稍低或偏高。中暑衰竭患者治 疗不当可发展为中暑高热。
(一)中暑衰竭
• 2、急救与处理
• 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环境,意识丧失者 可刺激人中、内关、合谷、涌泉等急救 穴,卧床休息,纠正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对于病情较轻者,可以口服1%的淡盐水; 对于病情较重者则进行静脉滴注生理盐 水。
三、急救
三、急救
三、急救
三、急救
• 把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其口鼻中的淤泥、杂 草和呕吐物,佩戴假牙的要摘掉假牙,并松解衣领和 腰带,使其呼吸道畅通,倒水操作有多种方法。一是 急救者将溺水者扛在自己的肩上,急救者抱住其两腿 快步走动迫使溺水者吐水。二是急救者一腿跪地,让 溺水者趴在自己的膝盖上,使其头部下垂,并压迫背 部使之吐水(图3-4)。三是让溺水者趴在地上,急救者 用双手抱住溺水者的腹部向上提,使腹部离开地面, 并左右摇晃或上下运动使之吐水(图3-5)。小孩溺水的, 可直接倒提溺水者的双脚进行倒水。注意给溺水者倒 水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急救。
安全防护与 急救处理
主讲人:任佳
联系方式:2-110 13512711918 公共邮箱:AQFHYJJCL@ 邮箱密码:AQFHYJJCL120
第三章 溺水、中暑的急救
•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溺水、中暑等体 育运动中常见意外病症的病因与发病机 制、症状与诊断、急救处理方法和预防 措施 • 重要概念 干、湿溺水 低、高渗透性 溺水 中暑
(四)中暑高热
• 2、急救与处理
• 迅速把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或进入空调 房间,对于昏迷患者要保持其呼吸道通 畅,并刺激人中、合谷、大椎、曲池、 涌泉等急救穴,急救的同时拨打急救电 话。
(四)中暑高热
• 2、急救与处理 • 体表降温:在患者的头部、颈项、腋下及腹股沟放置 冰袋,全身皮肤用冷水或50%的酒精擦浴,同时配合 电扇降温。也可直接用冰水浸浴,将患者躯干和四肢 浸在15℃ -16℃冰水中,水面齐胸,并不断用力按摩 病人颈部、躯干及四肢的肌肉,使皮肤潮红。浸浴过 程中要不断测量水温,严密观察病人的脉搏、呼吸和 血压,每10-15min把病人抬出水面一次测量肛温,如 温度下降至37.5℃时即可停止浸浴。出浴后体温又回 升至38 ℃以上时,可再度进行浸浴。
三、急救
三、急救
• 进行倒水后,对于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溺水者,要迅速 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最常用的方 法是口对口呼吸法,对牙关紧闭者,也可以采取口对 鼻呼吸法。心肺复苏的急救不能轻易放弃,据报道, 有人工呼吸坚持2h后复苏的病例。如果溺水者昏迷, 可刺激人中、合谷、涌泉等急救穴。 • 经急救清醒的溺水者,要注意保暖,并严密观察,防 止肺部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 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拨打急救电话,严重的溺水者 要住院抢救并观察。
第一节 溺水的急救
• 溺水的概念:溺水是指人体被水淹没时, 由于呼吸道被水阻塞或产生喉头痉挛而 引起的窒息和缺氧,严重者可因呼吸和 心跳停止而死亡。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意外落水、游泳中误入深水以及在游泳时肌肉 痉挛等常引发溺水。
• 干性溺水:溺水时,水经口、鼻进入呼吸道, 刺激咽喉部,发生反射性胭喉部痉挛,阻碍空 气进人肺脏,引起人体窒息和组织缺氧。 • 湿性溺水:溺水时也会发生大量水经气管进入 肺泡的现象。
中暑的分类
• 根据中暑的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 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种。
一、先兆中暑
• 在高温环境下停留一段时间后,人体出 现全身乏力、头昏、头痛、口渴、大汗、 耳鸣、恶心、心慌、胸闷、行走不稳、 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 温正常或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如 及时离开高温环境一般经短时间休息后 症状即消失。
(二)中暑痉挛
• 2、急救与处理
• 轻度中署痉挛患者一般只需及时补充淡 盐水,症状就会很快消失。如痉挛性疼 痛反复发作,或发生全身性肌肉痉挛, 可立即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3OOOmL,也可缓慢静脉推往10%葡萄 糖酸钙10-20mL。
(二)中暑痉挛
• 3、预防 • 在身体大量出汗时,应及时补充淡盐水。
三、重度中暑
• 根据中暑的症状和病理表现,重度中暑 一般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日射病 和中暑高热
(一)中暑衰竭
• 1、病因和症状 • 病因:人在高热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大强 度运动时,机体产热较多,由于环境温度较高, 人体的体温主要靠大量出汗来维持,致使体内 的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如果损失的水分和 电解质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就会导致血容量 下降,血液粘稠度增高。由于环境温度较高, 人体外周血管扩张,使大量血液郁积在外周血 管。以上两个原因最终导致周围循环衰蝎而发 生中暑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