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5.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6.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自主练习,再把每次输入的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当堂反馈
教学反思
(3)当( )一定时,( )与( )成比例。
3.a×b=c(a、b、c为三种量,且均不为0),
(1)当a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2)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3)当( )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一第4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案序号
课 题
正、反比例练习课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反比例的量的理解。
难点
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举例说明。
3.讨论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二、探究新知:
1. 在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三种量中,
(1)当底面周长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2)当高一定时,( )与( )成比例;
(3)当侧面积一定时,( )与( )成( )比例。
2.在被除数、除数、商这三种量中,
(1)当( )一定时,( )与( )成正比例;
(2)当( )一定时,( )与( )成反比例;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之后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5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4.练习十一第6题。
第(1)小题,引导学生根据四名同学看的是同一本书,理解“每天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的乘积(也就是这本书的总页数)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虽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和是不变的,但这两种量不满足构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条件,所以,它们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