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雷达对抗的有源干扰方法及效能研究

基于雷达对抗的有源干扰方法及效能研究

第 30 卷
第6期
指挥控制与仿真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Vol.30 No.6 Dec. 2008
2008 年 12 月 文章编号:1673-3819(2008)06-0048-04
基于雷达对抗的有源干扰方法及效能研究
王群怀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北京 101416) 摘 要:在雷达对抗中,利用干扰设备对雷达实施有源干扰是电子进攻的主要手段。基于有源干扰的多种作战模 式,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算例仿真,分析研究不同干扰模式的特点和作战效能,对进行有效的雷达对 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雷达对抗;有源干扰;作战效能 中图分类号:TN957 文献标识码:A
50
王群怀: 基于雷达对抗的有源干扰方法及效能研究
第 30 卷
Prs =
( 4π )
2 2 PG t t σλ 3
(10)
z
Rt 4
突 防 机 (干 扰 机 )
雷达从旁瓣接收到干扰机的干扰信号功率 Prj 为
Prj =
Pj G j Gt 'λ 2γ j Δf r
( 4π )
2
R j 2 Δf j
(11)
第6期
指挥控制与仿真
Prj = Pj G j Gt 'λ 2γ j Brj
4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π )
2
Rj2
(2)
干扰机要对雷达实施有效干扰, 干扰信号功率 Prj 与目标回波信号功率 Prs 的比值就要满足一定的功率 准则。通常用压制系数 K j (常数)来衡量这种干扰效 果:
飞机的高度。 综合以上各式可以求出地对空干扰机保护地面目 标时的干扰暴露区。
z 突防机
l
Rt
干扰机
Ht Rj
θ
雷达
达发现;当 Rt < R0 时,干扰无效,突防机处在暴露区 内; Rt > R0 表示突防机处在干扰机的有效压制区内, 雷达不能发现目标。 由式(5)可对式(14)做进一步的简化,得
2 ⎛ PG ⎞4 t tσ R j Δf j K j (15) R0 = ⎜ ⎜ P G γ 4πΔf F (θ ) ⎟ ⎟ j j j r ⎝ ⎠ 2.2 自卫干扰 有源干扰设备安装在突防机上或者干扰机隐藏在 1
2 PG t tσ R j μ
(6)
如果干扰机能有效掩盖被保护的目标,就有一个 最小的干扰扇面,设有效干扰扇面为 Δθ min ,根据掩 护情况可以细化分解。 干扰机配置在目标中心。此时目标可以是一座城 市等具有较大半径范围的物体,此时最小干扰扇面为 (7) Δθ min = 2θ1 干扰机配置在被保护目标之外。最小干扰扇面为 (8) Δθ min = 2 (θ1 + θ 2 ) 由分解图 2 可知: r0 ⎧ ⎪θ1 = arctan R (9) t ⎪ ⎨ D sin ψ ⎪θ 2 = arcsin[ ] ⎪ Rt 2 + D 2 − 2 DRt cosψ ⎩ 式中,cosψ = R cos α ,R 是飞机的投影距离,H 是 R2 + H 2
z
K j = Prj / Prs

(3)
Kj =
Prj Prs
=
Pj G j Gt ' 4πγ j Rt 4 Brj
2 2 PG t t σ Rj μ
(4)
式中, Pt 为雷达的发射功率; Gt 为雷达的天线增益;
σ 为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Rt 为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 离; Pj 为干扰功率; G j 为干扰机天线增益; γ j 为干
2 空对地有源干扰方法及效果
空对地有源干扰主要是指利用机载的干扰设备 对地面雷达实施干扰压制。机载有源干扰设备释放的 强烈干扰信号用来掩护突防机 (或突防机编队) , 能有 效地削弱和降低地面防空警戒雷达的侦察效能,从而 扩大突防机的纵深作战距离。根据有源干扰设备安装 平台与突防机(或编队)的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三 类作战模式: 远距离支援干扰、 自卫干扰和伴随干扰。 2.1 远距离支援干扰 有源干扰设备安装在专门执行电子干扰等任务的 飞机平台上 (称为干扰机) 。 此干扰机与突防机和地面 防空警戒雷达在空间位置上保持较远的距离,称为远 距离支援干扰。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如图 3、4 所示。
Rt ( R j ) Ht
雷达 y x
上式(10,11)中, Pt 为雷达的发射功率; Gt 为 雷达的天线增益;σ 为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t 为目标 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Pj 为干扰功率; G j 为干扰机天 线增益;γ j 为干扰信号对雷达天线的极化系数;Gt ' 为 雷达天线在干扰机上方向上的天线增益;Δf j 、Δf r 分 别为干扰机的带宽、雷达接收机的带宽。
图 5 自卫干扰空间示意图
Kj =
Pj G j Gt 'γ j Δf r 4π Rt 4
2 2 PG t t σ R j Δf j
(12)
由式 (3) 同理可推出自卫干扰时的暴露区边界方 程为
⎛ PG ⎞2 t tσΔf j K j (16) R0 = ⎜ ⎜ P G γ 4πΔf ⎟ ⎟ r ⎠ ⎝ j j j 2.3 伴随干扰 有源干扰设备安装在专门执行电子干扰等任务的
在这里, 用雷达天线方向性函数 F (θ ) 来近似的计
θ2
⎞ 2
突防机
Rt 干扰机 Ht
θ
雷达
Rj
Hj
y
x
的适用范围是 θ > θ 0.5 / 2 且小于 60 或 90 。
D D
图 3 远距离支援干扰空间示意图
突防机
则式(4)整理为
Kj =
Prj Prs
=
Pj G j 4πγ j Rt 4 Brj F (θ )
扰信号对雷达天线的极化系数;Gt ' 为雷达天线在干扰 机上方向上的天线增益; μ 为雷达的馈线损耗(取 0.4~0.6) ; B = Δf r 为频率对准程度。 rj Δf j 算 Gt ' / Gt 。
−⎜ ⎜ 0.36θ 2 ⎟ ⎟ G' ⎛θ ⎞ (5) F (θ ) = t = e ⎝ 0.5 ⎠ = k ⎜ 0.5 ⎟ Gt ⎝ θ ⎠ 其中, θ 为干扰机、突防机和雷达的相对波束张 角(空间角) ; θ 0.5 为雷达天线半功率点波束宽度。 k 为与雷达天线有关的常数 , 对于高增益锐方向天性天 线, k 取大值,即 k = 0.07 ~ 0.10 ;对于增益较低、波 束较宽的天线, k 取小值, k = 0.04 ~ 0.06 。此种情况 ⎛
y
H
j
x
图 6 伴随干扰空间示意图
实施伴随干扰时,干扰机和突防机距雷达的距离 是大致相等,即 Rt ≈ R j 。并且在运动中干扰机、突防 机和雷达的相对波束张角 θ 发生变化,其计算式可近 似的表示为: θ = l / R j 。由以上所述的空间关系可得 伴随干扰时的暴露区边界方程为:
⎛ ⎞2 PG t tσΔf j K j R0 = ⎜ ⎜ Pj G j γ j 4πΔf r F (θ ) ⎟ ⎟ ⎝ ⎠
雷达
R t
θ
Rj
干扰机
图 4 平面示意图
由图 3、图 4 可知,在远距离支援干扰模式中, 干扰机释放干扰信号时,其天线主瓣对准的是雷达, 雷达的天线主瓣则指向突防机(或编队)。所以此时雷 达将同时接收到突防机的目标回波信号和干扰机的干 扰信号。具体描述如下: 雷达从主瓣接收到突防机的目标回波信号功率 Prs 为
收稿日期:2008-06-19 修回日期:2008-07-27 作者简介:王群怀(1972-) ,男,湖南临湘人,军事学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作战理论。
r0
[1,5]
图 1 干扰机掩护地面目标的空间示
R
θ1 θ2
Rt
Rj
ψ
T
J
D
图 2 干扰系统、 目标和雷达的相对位置图
由二次雷达方程得进入雷达接收机的干扰信号功 率 Prj 为
1
对防空警戒雷达实施干扰时, K j 值达到 2~3 时, 在环视显示器的干扰背景才能掩盖突防机的痕迹。此 外,压制系数 K j 可用下式取得其确定值:
Kj = Δf j 4Δf r Frθ 0.5 6na
(13)
式(13)中, Fr 为雷达发射机的脉冲重复频率; na 为 天线转速。 满足式(13)和突防机之间的距离称为暴露半径 R0 , 即有效干扰区和暴露区的边界, 由式 (10) (13) 整理可得:
1
突防机编队里,突防机(或编队)进行突防的同时施 放干扰,压制地面警戒雷达,以保护自身的安全,称 为自卫干扰。图 5 是空间关系图。 由图 5 的空间关系可以看到:进行自卫干扰时, 突防机(或编队)与地面雷达的空间距离 Rt 与干扰机 与雷达的空间距离 R j 是一致的,即 Rt = R j ,并且由 于干扰机和突防机(或编队)是一体的,所以 θ = 0 , 即雷达的主瓣方向也指向干扰机,所以 F (θ ) = 1 。
2 ⎛ PG ⎞4 t tσ R j K j Gt Δf j (14) R0 = ⎜ ⎟ ' ⎜ P G 4πγ G Δf ⎟ j t r ⎠ ⎝ j j 式(14)达暴露区边界方程,当雷达与突防机之 间的距离 Rt = R0 时, 干扰机刚好能掩护突防机不被雷 1
干扰机上,干扰机与突防机保持固定的距离 l ,伴随 突防机编队飞行,接近攻击目标施放干扰压制地面防 空警戒雷达,以掩护突防机编队的行动,称为伴随干 扰。其空间关系图 6 与图 1 相似。
在雷达对抗中,电子攻击是重要的对抗方式,有 源干扰则是进行电子攻击的主要作战手段。有源干扰 区别于无源干扰主要是:有源干扰是使用电磁干扰设 备或器材,发射强烈的干扰信号,扰乱或破坏对方雷 达正常工作,达到削弱和降低其作战效能的目的。这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作战方式[1-5]。 有源干扰设备可以携载在海陆空任何平台,具有 在各种电子环境下的多种作战模式,有广阔的应用领 域。 目前, 随着电子战在指挥环节上的作用日趋增大, 电子力量也向战术环节逐渐转移,研究有源干扰设备 在各种电子作战环境和不同的战术方法下的作战方法 和效能,具有重要的辅助指挥决策作用,有利于电子 战的组织和实施[6-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