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五四运动

第16课五四运动

潍坊滨海国际中学2013级历史必修一复习第16课设计:审核:2015.5.20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

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背景的分析,培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经过和历史意义,加深对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然性的认识
3、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自主复习
【知识梳理,微观聚焦】
1、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社会危机:①民族危机:
②阶级矛盾:
(2)条件:①经济和阶级基础:
②思想基础:
(3)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口号、高潮、初步胜利及原因分别是?五四运动的哪些口号得到了实现?
①口号:
②高潮:
③初步胜利:
原因:
④口号得到实现
4、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
②沉重打击了
③历史地位:原因是
④五四精神:
⑤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5、运动中社会各阶层的作用?
工人阶级青年学生
知识分子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五四运动的地位及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1)椐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

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2)椐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

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

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

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
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高考链接,实战演习】
一、看高考怎么考
1、(2013·山东文综)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2、(2012·福建高考)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3、(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二、战高考这么练
1、下图标题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的时政漫画,根据漫画中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
一历史事件前后
A.九·一八事变
B.甲午战争
C.五四运动
D.七七事交
2、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原来如此》)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3、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4、1919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并且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当时这样做的主要考虑因素是:①中国参加了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是战胜国之一②辛亥革命后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国家实力增强③德国战败,中国人民认为是“公理战胜强权”④中国外交成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D.②④
5、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6、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成就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7、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涵的多重性:爱国运动、民主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思潮运动
②是中国近代各革命阶级第一次自发的联合斗争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④运动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都得以实现(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9、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理解五四精
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调研结果如右图所示。

你认
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科学精神 D.创新精神
10、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警察
送到各警察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警察演
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

这说明
五四运动( )
A.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C.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3)社会风俗的变化。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爱国主义情感。

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艰难的国运”: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山东问题的危急。

这时一大批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开始观察中国历史发展的前途,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认为社会主义虽然要经历艰难困苦,但是其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原因:李大钊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第一次历史巨变指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所以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第二次历史巨变指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不正确。

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3)相同点: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不同点: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他们的力量伟大,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