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全]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4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课内文言文)(A)鱼我所欲也(选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岳阳楼记(选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2)贤者能勿丧耳(3)或异二者之为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 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鱼我所欲也(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岳阳楼记(选段)》表述的意思是作者希望藤子京和自己一样与古仁人志同道合。

B.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岳阳楼记(选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抒情。

C. 《鱼我所欲也(选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义重于生。

《岳阳楼记(选段)》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古仁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作对比,突出古仁人的优秀品质,表达作者的宽阔胸襟和政治抱负。

D. 《鱼我所欲也》作者认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有些人后来丢失了;《岳阳楼记》认为人人都有古仁人之心,只是有些人不同道罢了。

【答案】1. (1)辟,通“避”,躲避(2)丧:丧失,丢失(3)或:或许2. (1)如果人们所使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2)处在朝庭的高位上为他的老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3. D (二)(课外文言文)上与群臣论止盗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 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C. 朕当去奢省费/去国还乡D. 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3. 用自己的话谈谈唐太宗“止盗”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从全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答案】1. B 2. 刻民以奉君/ 犹割肉以充腹/ 腹饱而身毙/ 君富而国亡3. (1)群臣:要求用严厉刑法制止;唐太宗:去掉奢侈的恶习,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并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

(2)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体恤民情、倡导廉洁、贤明的君主。

翻译: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

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

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

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

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

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

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三)(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劳其筋骨()(3)行拂乱其所为()(1)被任用(2)使……劳累(3)违背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内心忧困,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在国内假若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地位、势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砺,引出论题。

这样排比说理,气势磅礴,力度非凡。

B.孟子从个人事例对比推理,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时主要是对最高统治者而言的。

但这一观点现在的使用范围更广,几乎已经深入到所有领域。

C.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篇末得出中心论点。

其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件原因的高度概括。

D.优患与安乐相伴而生,在安乐中思优患,在忧患中求上进。

范仲淹也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学习孟子这样的古仁人,以居安思危的“忧乐观”,鞭策自己和友人,也告诚后人。

B(三)(课外文言文)皇甫嵩之战术汉灵帝中平六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以皇甫嵩讨之。

董卓请速进,嵩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之。

是以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陈仓虽小,城守固备未易拔。

王国虽强,攻陈仓不下,其众必疲,疲而击之,全胜之道也。

”国攻之,终不拔其众疲敝解去。

嵩进兵追击之。

卓曰:“不可。

兵法:‘穷寇勿迫,归众勿遏。

”嵩曰:“不然。

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

所击疲师,非归众也。

国众且走莫有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

”遂独追击而破之。

卓由是有惭色。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穷寇勿迫/欲穷其林B.王国虽强/虽死犹生C.待其衰也/再而衰,三而竭D.卓由是有惭色/是日更定矣2.请用三条“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皇甫嵩为什么两次都不肯听从董卓的建议?(3分)当强敌进犯时,董卓建议尽快进攻,皇甫嵩决定避其锋芒,等敌军士气低落时再进攻;当敌军攻城受挫后撤退时,董卓建议穷寇莫追,皇甫嵩则认为士气低落的敌军不是“穷寇”,且正是出击的最佳时机。

事实一再证明,皇甫嵩比董卓更有远见卓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译文: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叛乱者王国率军围攻陈仓,朝廷命皇甫嵩率兵前往讨伐他。

前将军董卓建议尽快发动进攻,但皇甫嵩说:“百战百胜,不如不经战争而使敌人屈服。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以使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而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所战胜的时机。

陈仓虽然城小,但城防坚固且有准备,不容易被攻克。

王国兵力虽强,但因攻城不下,其部队必然疲惫松懈,乘其疲惫松懈之时再进击之,这才是取得全胜之策。

”王国久攻坚城不下,部众已经疲惫不堪,终于解围撤退。

皇甫嵩下令进兵追击。

董卓反对说:“不可以追击。

因为兵法上说了:对陷入绝境而拚死挣扎的‘穷寇’不要追击不舍,对保存实力而退回本国的‘归众’不要过分逼迫。

”皇甫嵩说:“你说的不对。

开始我不主张出兵进击,是为了避开敌人的锐气;现在我们要追击它,是等到了敌人力疲气衰的时候。

我们所追击的是疲困之师,而不是归国之众。

况且王国在逃,兵无斗志。

我们以严整有序之军所追击的是溃乱之敌,并不是陷入绝境而拚死挣扎的‘穷寇’。

”于是,皇甫嵩独自率军追击,结果大败敌军。

董卓因此有惭愧之色。

(四)(课内文言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⑴属予作文以记之⑵则有去国怀乡⑶微斯人⑴同“嘱”,嘱托⑵离开⑶如果没有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⑴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⑵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

B. 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C. 选文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 本文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景观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