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 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
•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 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 怅然若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 氏子矣。山伯后为鄞(yín )令。病死,葬 鄮(mào )城西。
• 一种忘我一点,达到极致的大概就象素贞, 能干精明又善解人意,还有妖精般的缠绵, 更有一个特别的好处,一切以男人为中心;
• 一种自我一点,悟性奇佳的就如小青,因为 天生的聪明,所以并不安定,爱也好,恨也 好,都一样酣畅淋漓,但她以自己为中心。
2)还部分程度上体现了对男权权势的有意消解,同 时,对男性(社会角色意义上的)进行了贬压与颠 覆。
• 思考题:
• 20世纪,对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方法,尤其
是对传说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是顾
颉刚的《
》。
• 答案:《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梁祝传说
•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 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
• 梁祝传说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
• 后来故事中的天帝,被说成是王母娘娘,织女则成 为她的外孙女,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与牛郎 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用发簪 在她和牛郎之间划成一道天河。牛郎携儿女追赶, 被河所阻,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每到此时, 妇女集于瓜棚下,可听到他们相见时的哭声,喜鹊 在这一天也因以身搭桥而头上掉了毛。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一、孟姜女的传说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白蛇传 四、牛郎织女
• 牛郎织女传说这个传说是中国过去封建社会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 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 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性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 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
• 传说中的主人公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 星名衍化而来的。这个故事的源头,从《诗·大东》
山海关外
• 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从战国时期就已见端 倪。《春秋左氏传》、《礼记·檀弓》、《孟 子》以及汉代《说苑》、《列女传》等都有 一些片断记载。
• 历代文人诗歌对它也多有题咏。明清以来, 随着孟姜女庙、孟姜女坟等的建立,各地方 志与碑刻的记述尤多,并在各地戏剧、唱本 等俗文学中成为常见题材。
• 他们又推断出“姿”字是“姜”字的讹变。所以孟 姿即是孟姜。
• 孟姜本是齐女之名。《诗经》鄘风、郑风都曾引用, 可见此名在春秋时代传播很广。在此后的汉、魏乐 府中,齐姜一名又成为好妇美女的通名。(顾颉刚、 姜又安《孟姜女名称的来源》,《民间文学》1963 年第3 期)。由于孟姜女这个名字以及她的故事体 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女观念,所以它反过来直接影响 着故事的广泛传播。
• ④中国戏曲学校五十年代的演出本《白蛇传》 (田汉)浓缩为十六场:1、游湖 2、结亲3、 查白4、说许5、酒变6、守山7、盗草8、释 疑9、上山10、渡江11、索夫12、水斗13、 逃山14、断桥15、合钵16、倒塔
穷形尽相:解读《青蛇》
• 李碧华的小说通常给人“诡异”之感, 王德威先生谈到:“李碧华的文字单薄, 原无足观。但她的想象穿梭于古今生死之 间,探勘情欲轮回,冤孽消长,每每有扣 人心弦之处。而她故事今判的笔法,也间 接托出香江风月的现貌。”
•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 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 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 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 欲滴爽脆的嫩叶子。到他得到了青蛇,她反 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早药,而白蛇,抬尽了 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
• 这个世界成千上万的女人大概都可以分 成这么两种
中可以看到,如“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等。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 到了汉魏间,民间便有了这个故事。
• 汉应劭《风俗通义》逸文引《岁华纪》:“织女七 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 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 会。”这大约是这个传说的较早面貌。
• 孟姜女传说是我国最为古老、影响最大的一 个民间传说。为什么一个民间传说会有如此 久远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呢?原因是多方 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孟姜女与我国古代文化 有着密切的联系。
• 首先,它与古代美女观念密切相关。(仲姿, 内外美的结合)
• 据顾颉刚、姜又安先生的考证,《同贤记》中杞梁 妻的“仲姿”二字,说明她排行为第二,她父亲姓 孟,所以她全名应为孟仲姿,称她为孟姿或仲姿, 都是一样的。
• 清明 游湖 舟遇 借伞 ;许嫁 盗银 发 配 结亲 ;赠符 逐道 案发 变形 开店 ; 棒喝 劝和 捉蛇 法剿 镇塔 出家
• →这时的白蛇形象,以人性为主,勇敢善 良,而妖貌终难改变,最后不得善终。
• ③在戏曲和民间演唱文学中,对这个故事主 干有不同的发挥,增加“产子”、“祭塔” (梨园旧本 );
• 其次,人们借传说抒发自己的心声(秦、唐、 明三个朝代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借孟姜女 哭倒长城,使传说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 万里长城进入故事,是孟姜女传说主题发生 根本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 孟姜女传说的故事中心从西汉后期的崩城发 展到了唐朝孟姜女哭倒的是长城之后,故事 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影响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即内容更深刻了,影响更广大了。
• 汉代故事又派生出哭倒城墙(或山)的情节。 此时杞梁妻由“知礼而却郊吊”发展成她 “在丈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她负尸骨归, 投淄水而死”的形象。
• 到了北齐,因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 征夫怨女。民众又把当时现实与秦代筑长城 的苦役联系起来,使传说逐渐变为反筑城徭 役主题的新形态。
• 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 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 倒长城的著名传说人物。
• 青蛇视角所观测到的人性的苍白、贪婪、阴暗、 虚伪多变、世事的荒诞等 。
•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著名的 论断,"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
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 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 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
口上的一粒朱砂痣",早已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熟知,张爱玲 揭示的这种男性情爱心理,在《青蛇》中继 续表现——
• 长城作为文化媒介进入孟姜女传说,就有了 自己的象征意义——
• 它是封建专制统治和繁重徭役的象征,它打 破了农业社会中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理 想,成为人民群众的众矢之的。
• 人们借传说抒发自己的心声,借孟姜女哭倒 长城,使传说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这 就是长城作为古代文化的因子,在孟姜女传 说流传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 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 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
• 除各种诗文外,一些通俗唱本多取这个故事 为题材进行创作加工,其结果又影响了这个 故事的口头讲述。
• 由于时代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 复杂。但从近世流传的故事基本情节看,这 个故事是以孟姜女的家庭婚姻问题为线索, 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徭役的繁重和人民生离 死别的痛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无道。
• 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 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 埋焉。
• 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江苏宜兴--善卷洞风景区英台墓、英台琴剑冢
梁祝就读的河南汝南红罗山书院遗址
• 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 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 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 了纯真自由的爱情。
• 俟其现形后,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 母为獭妖。奚真人化缘,造三石塔,镇三怪于湖中。
• 从这个最早的故事雏形里,可以看出后来得到保存 的几个情节元素:清明、游湖、白蛇、造塔、镇妖。 奚宣赞与许宣名字也有谐音之处。
• →在早期的白蛇故事里,人妖不能共处 。
②明末冯梦龙编选制《警世通言》 平话集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话本)
• 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的传奇事件开始,到 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明清以后,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就越来越 强烈,因而也就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 爱。
•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 日子,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开始, 直到现在,每年从八月初开始直到月底,四 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今宁波 城西十五里的高桥乡忠义王庙进香,尤其是 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 绕行一周。以符合长久以来的古老相传的一 句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祝英 台坟上绕一绕。”
•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月七日的乞巧风俗结合得非常 紧密。《荆楚岁时记》较早记载了这个故事对风俗 的影响:“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 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鍼(针),咸以金银鍮石 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 以为符应。”
• 牛郎织女传说除在汉族广大地区流传外,在我国许 多少数民族中也广为传播,如苗、瑶、壮、傣、朝 鲜、布依等。在流传过程中,各民族又结合自己的 习俗对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加以改易。
• 孟姜女传说流传至今二千余年,几经重要演变,情 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
• 孟姜女的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 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
• 杞梁攻莒、战死,齐侯欲郊吊,杞梁妻以郊中不是 吊丧之地加以拒绝,齐侯不得不改在杞梁家中吊唁。 故事就从此发端。
• 后来增加杞梁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的 说法,说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与 齐国地方民间崇尚“哭调”的风俗结合在一 起。
山东省沂源县文化广场
孟姜女传说
• 据《琱玉集》所引《同贤记》的记载,故事的基 本情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