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水资源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
1009-914x(2012)20- 0213 -0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 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
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
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
再加上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目前全国600 多个城市中,400 多个缺水,其中 100 多个严重缺水,尤其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
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在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正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逐步崛起,天津的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但是天津作为未来北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城市,水资源短缺,供水水源单一,供水量和供水保证率不能满足城市用水要求的现状,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天津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引滦入津”的滦河水为主,以“引黄济津”的黄河水为辅,滦河水和黄河水水质具有很大的共性,如高碱度(>120 mg/l,以caco3计)、高ph值(>8.2)。
同时,
两条河也受各自流域和人为因素以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其水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滦河水主要在夏、秋高温季节作为饮用水水源,此时藻类繁殖旺盛,使滦河水具有较高浊度、高叶绿素和高藻类数,蛋白质氮比重也较高。
而黄河水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地质复杂,其水中具有更高的碱度、硬度和盐含量。
更适合在比较干旱的春季和冬季作为饮用水水源。
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是件大事,要根据天津水资源的特点在下述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
天津市政府对水资源现状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改善饮用水状况,例如在工业方面,天津市用水大户主要是工矿企业,每年约占城市总量的50 %。
因此,建设节水型工业在天津就显得尤为重要。
天津用7年时间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了一遍,工业发展势头始终不减,连续11年2位数增长,但天津的工业用水量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究其原因,一是严格控制多耗水产业的发展,如大力压缩高耗水的冶金、造纸和印染等行业。
二是加大水资源利用上的科技投入,向海水、再生水要水源。
天津大港电厂仅海水利用一项一年就节约淡水7亿立方米以上。
在中水利用上仅冲车一项,全市一年就可节约自来水36万吨。
天津目前万元产值耗水量27立方米,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均在全国前列。
天津水资源短缺,但并未影响天津工业的发展,相反地造就了天津节水型工业;在农业方面,天津因为缺水,所以积极调整种植
结构,大力压缩耗水高的农作物,全面推广高科技和节水型农业作物达上百万亩。
天津小站稻虽然是国内外著名的产品,但由于耗水量大,这些年来种植面积由最高时的100万亩压缩为20万亩。
天津在种粮、种菜都以耐旱性作为首选,积极推广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采用穴灌、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结合地膜、大棚、温室等种植条件的改善,使天津农业节水工程控制灌溉面积达到了43%,并建成了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
将水资源劣势转化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优势,为天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二、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以街道为单位深入基层积极推广节水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吸取一些关于节水方面的好思路好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并采取某些奖励机制来激励城市居民节水降耗,提高民众的节水意识。
三、保护好现有水源环境。
引滦入津工程1983年9月建成到现在已经整整28年,已累计向城市供水203.6亿立方米,有力地促进了天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成为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但是最近几年河道内非法捕捞,周围村镇乱倒生活垃圾,水源周边工业污染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水资源环境。
为保护城市水源水质安全,水利部门和政府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水源地非法采砂、非法旅游、违章建筑、暗渠占压等行为,确保水源水质和工程设施
安全;发挥以鱼保水作用,投放鲢鱼、鲂鱼、鲴鱼等食藻、食草类净水鱼种1800万尾,规范捕鱼行为,彻底清除水源地周边鱼池,杜绝鱼类养殖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规范渔业资源管理;开展河道周边村落垃圾清淤,开辟大型垃圾掩埋场,集中收集、定期清运、分类掩埋,确保垃圾清理到位;在河道两侧设立防护栏,加固河道堤坡、堤顶、台田和马道,维修加固跨越河道的所有生产桥的桥面、栏杆和翼墙,完善桥面污水处理排放工程,在河道两岸栽种各种乔、灌木等形成一条完整的绿化带使河道整体形象焕然一新。
四、根据天津的地理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向“大海要水喝”
海水淡化是天津解决工农业用水的重要途径。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水资源危机的沿海国家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
目前,无论中东的产油国家或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海岸优势,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范装置。
根据国际脱盐协会的统计,截止到1995年底,世界范围内共安装了11066台单机容量大于100吨/日的淡化装置,每天生产淡水2030万立方米,到1997年底,单台产量在100吨/日以上的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300万立方米。
目前海水淡化的日产水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养活的人口多于一亿之众。
我国的海水直接利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目前年取用海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左右,虽然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但天津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使用效果表明,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技术可靠,经济合理。
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势头很好。
就天津而言,具有开发利用海水的独
特优势,具备海水淡化产业化的人才、自然环境、工业基础等有利条件,随着淡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海水资源的利用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五、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天津水资源短缺现状
国家为了解决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解决包括天津市在内的北方城市缺水的问题,先后花50年的时间反复调研、论证,制定了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及西线工程规划。
南水北调是解决海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改善黄、淮、海地区生态环境,保障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计委、水利部组织进行了五十年的论证工作,规划建设东、中、西三条调水工程,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
按计划中线将于2010年通水到天津。
根据有关规划,天津城市缺水量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和东线二期工程共同分担。
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天津分水量为10.15×108m3,沿程输水损失按15%考虑,到天津干线入市口门水量为8.63×108m3;东线二期工程,天津分水量为5.0×108m3,扣除蒸发渗漏损失后,净水量为4.0×108m3[22]。
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天津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市民节水意识的逐步增强,天津缺水的旧面貌迟早要焕然一新,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自身做起,珍惜每一滴水,为家乡的快速腾飞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2001
(2)刘文龙. 水资源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模式浅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6)
(3)胡庆和.水资源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分析.人民长
江.200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