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PPT课件
刘和珍简介
刘和珍(1904--1926),江西省南昌市 人。
1918年,刘和珍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 范学校,并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 编辑。课余常常阅读《新青年》、《新 潮》、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 书刊。1921年冬发起创办“觉社”,提倡 白话文,并组织各校青年积极参加学生爱 国运动,和媚外卖国的军阀作斗争。
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为了 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集会、游行, 不顾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奋勇前 进,最后在段政府前英勇牺牲。
侧重怀 念、哀 悼
侧重揭 露、控 诉
侧重对历 史经验的 总结
1悼念逝者 2唤醒生者 3为国而死 4惨痛根源 5崇高伟大
6血痕必将扩大
7牺牲的意义
写作目 的
颂扬崇 高品质 和斗争 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教学目标:
一、了解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写作 意图,准确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把 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人 的崇高精神。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学习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 写作方法。
检查预习:
一、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桀骜 赁屋授课 黯然 噩耗 惮 戮 浸渍 二、解释下列词语。
练习二的第二句的含义是什么?
“直面”:直接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 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 毫不回避,毫不畏惧。他们为国家、民族的 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 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 何等的崇高。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 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 行示威,去执政府请愿。当游行队伍抵达政府 国务院东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 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 制造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 其主子开脱罪责,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 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把杀人的罪责 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 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 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1923年秋天,刘和珍从南昌省立女子师范 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学校 预科,后升入英文系。入校不到一年,就被选 为学生自治会主席。
在女师大风潮期间,刘和珍立场坚定,旗 帜鲜明,坚持和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作斗争。 当杨荫榆阴谋将她和许广平等六人开除时,她 愤慨地对张静淑说:“开除我不要紧。可是杨 荫榆不走,学校就不能改进。”刘百昭还打算 派军警押送刘和珍回南昌。刘和珍听到消息后 说:“这事倒极有趣,押回去,我又来,其将 奈我何。”
喋血
桀骜 菲薄 长歌当哭 造化
寥落 攒射 深味
选自《华盖集续编》
华盖:古代的星名。传 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作主 之兆,而俗人只好碰钉子。 鲁迅取名“华盖”,是暗喻 反动派的围攻和迫害
有关时代背景:
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 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 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下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 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 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 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本帝国主 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 国提出抗议,并纠集英、美、法、意、荷、 比、西等帝国主义国家,向段政府提出最后 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2、使庸人牢记这笔 血债
联系上下文,说说练习二第一句的含义
“尤”,副词,更加。“出离愤怒”,愤怒 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抑制,无法忍 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非人间”,不 是人间,指反动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实为人间地 狱;“最大哀痛”,对死难烈士的最深沉的痛心 悼念之情;“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 敬地呈献,表示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由衷的敬意。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表示要更深入地体会 这浓黑的“非人间”;(二)不能用更好的形式 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警告“非 人间”的妖魔鬼怪,不要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 要用同物偿还。
意义所 在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 章的目的。
第二部分(三——五)颂扬刘和珍烈 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
第三部分(六——七)指出“三·一 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贯穿全文的线索——
悼念死难烈士 悲
痛恨反动派
愤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为 什么要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 西的必要了”?
1、纪念死者
欣然
满腔爱国 热忱
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呢”,第五节却又说“但是,我还 有要说的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强烈的愤怒之情。
思考:第二部分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平时
概况 遇害
细节
讨论:文章反复写她”常常微笑, 态度很温和“有什么作用?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 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 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 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 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 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 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 月1 日 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一、作者借这一话题,把两周来各方面的 动态(爱国力量、反动势力、中间市民) 概括进去了,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二、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历程:大悲、大哀、 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 围。
刘和珍的主要事迹:
毅然预定 《莽原》全年
毅然
渴求真理
不然为至势于利泣所下屈,黯然
富于斗争精 神,有远见
欣然前往请 愿而遭残害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为民
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他们以勇往直前、
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又有 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从写作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 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也就是思路在 一二两节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