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性状的遗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性状的遗传》是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一节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课,涉及生命的微观结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主要内容有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描述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使学生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了解父母,热爱父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标解读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的:1、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3、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三、教学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学生对于生活中关于性状、相对性状这部分内容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发现问题,恰当点播指导。
对于性状遗传图解及根据性状确定基因,教师可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豌豆和鹦鹉的遗传规律总结如何根据性状确定基因及如何根据基因写遗传图解确定生物的性状。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降低知识的抽象性,本节课设计了“寻找篇(寻找性状)”“聚焦篇(聚焦显隐性基因基因)”“揭秘篇(揭秘遗传图解)”等课堂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旨在让学生智慧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抽象,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后,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五、本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重点)2.描述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3.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重点)4.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难点)(二)、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2.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统计及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了解父母,热爱父母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本课学习重难点及解决措施:(一)学习重难点:重点:1、列举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2、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难点:1.会分辨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二)解决措施:本节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学生对于生活中关于性状、相对性状这部分内容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发现问题,恰当点播指导。
对于性状遗传图解及根据性状确定基因,教师可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豌豆和鹦鹉的遗传规律总结如何根据性状确定基因及如何根据基因写遗传图解确定生物的性状七、本课涉及的教法学法:(一)教法:1、直观教学——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问题导学法——让学生的“先学”有了方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浅到深的突破重点与难点。
3、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学习小组的作用,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
4、及时总结,及时评价——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明确分析思路和答题规范,对于学生的表现做到及时鼓励,肯定其优点,帮其认识到不足。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法、析图法、归纳整理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提高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
八、课堂详细流程: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1)子代巨型小鼠比亲代小鼠的个体大许多,这是什么原因呢?(2)这个实验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 过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存在的?(成对)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101页图4.4—10,分析:(1)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有什么规律? (2)一对染色体上只有一对基因吗?(3)你还有什么发现?(大小写的问题)第三部分:基因控制生物的显隐性状过渡:一对基因可以用一对大小写字母表示,这是什么含义呢?基因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呢?4.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 (1)一对基因可以用相对的大小字母表示,这是什么含义呢?(2)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5.指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人的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 A 控制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 a 控制的。
(1)显性性状是什么?隐性性状是什么? (2)父亲是双眼皮,其基因组成可能是什么? (3)母亲是单眼皮,其基因组成可能是什么?学生分析转基因鼠的培育过程,尝试得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结论 (1)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2)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学生读图分析基因的排列及书写规范等知识,最终得出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结论。
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
独立完成练习,交流答案,分析做错的原因。
鼠的诞生。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其二使教材内容更具有连贯性。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去发现基因排列的规律、探究这种规律的本质、自学教材有关内容、小组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学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设计这个练习能对所学知识及时的巩固,将学会的知识加以应用。
过渡:父母的基因又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呢? 揭秘 基因的遗传图解6.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一对基因随一对染色体遗传图,思考:(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的如何传给后代的?(2)图中的后代体细胞中遗传了母亲的a 基因,为什么还表现为双眼皮?总结:(分析图后)我们看到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并控制着后代的性状表现。
正是由于基因在亲代和后代之间的传递,才使得生物的固有特征代代相传。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分析后回答。
(1)基因是随着染色体的遗传而遗传给后代的。
(2)因为在子女的体细胞中还有一个来自父亲的A 基因,因此表现为显性性状。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过渡:知道了基因的遗传规律,我们一起再来揭开豌豆花色遗传的奥秘吧。
第四部分:应用基因的遗传规律 1.指导学生分析继续教材99页图4.4—6,分析: (1)豌豆的紫花是由基因B 控制的,白花是由基因b 控制的,你能写出紫花和白花可能的基因组成吗? (2)在豌豆花色的遗传中,为什么在后代中只表现为紫色呢?白色为什么不能表现出来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题。
学生分析作答。
此处设计紧扣教材,充分的利用教材,将刚刚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问题。
同时,让学生自己对前面所留的疑问给一个合理的解释,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
教师精讲的目的,是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解题方法,归纳提升拓展应用8分钟教师精讲:如果豌豆亲代组合是紫花(Bb)和白花,它们的后代又有几种表现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想一想,子代中的白花和紫花各占多少?师: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叫遗传图解,遗传图解就像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能揭开很多遗传的奥秘。
2.学以致用:请同学用这把钥匙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1)人的双眼皮(A)和单眼皮(a)是一对相对性状,小明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小明却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小明不是父母亲生的吗?如果父母再生一个孩子,双眼皮的可能性是多大?(2)某人的鼻子本来比较高挺,一场车祸后,鼻子被撞歪了。
他担心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很伤心,你能给他做做思想工作吗?第四部分:探索路上话收获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
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结合自己的分析,认真听老师分析,突破难点。
学会用遗传图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交流,重点解释原因。
将解题的步骤写在练习本上,注重纸笔落实。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
通过板书,教给学生用遗传图解的方法解决一类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B.人的身高和体重C.圆滑的豌豆和皱缩的豌豆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5分钟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2.把高茎(E)豌豆与矮茎(e)豌豆杂交,子代中有高茎198株、矮茎189株,则亲代的基因组合方式应是( )A.EE×eeB. Ee×eeC.Ee×Ee D.EE×Ee3.下列有关“细胞、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染色体就是DNAD.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基因控制的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第二节性状的遗传【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
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再只停留在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上,更要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双赢的目的。
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评价要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
本节课中教师的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的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给予了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
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评价除了对生物知识本身理解的肯定外,更多在注重开发与唤醒每个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导向性和一定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