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启蒙文学代表作家
• 2.斯威夫特代表作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通 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 政治、法律、议 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特别对代表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代表大资产阶级 利益的辉格党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丑态作 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全书生动滑稽, 既有童话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反语、夸张、对比等 多种讽刺手法。斯威夫特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 刺传统,对后世影响甚大。
感伤主义文学
• 1)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 学 潮流。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只得寄 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 (2)感伤主义文学 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 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 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 派文学的源头。 • (3)感伤主义文学英国在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和 城市贫富反差更甚的情境下产生。感伤主义是因 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启蒙文学代表作家
• 1.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一个温和的 启蒙作家,有“现代新闻报道之父”的美誉。代 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曲原始积累时期资产 者的颂歌。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 产者的典型,歌颂了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 鲁滨逊形象是欧洲小说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欧洲 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标志着英 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艺术上用第一人称主人 公自述方式,逼真的细节描写和朴实的语言。笛 福,对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有创造性发展而荣获 “小说之父”的称号。
• 18

18世纪英国文学

● 古典主义文学
● 启蒙主义文学
● 感伤主义文学
● 戏剧
古典主义文学
• 18世纪的英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在世纪初 期势力较大。 • 古典主义诗人蒲柏曾在文坛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运用英雄偶句体极为成熟,擅长写讽刺诗。他的 《批评短论》和《夺发记》在上层社会产生影响。
《格列佛游记》主题思想
• 小说第一卷中所描绘的小人国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国的缩 影。英国国内托利党和辉格党常年不息的斗争和对外的 战争,实质上只是政客们在一些与国计民生毫不相干的 小节上勾心斗角。 • 小说的第二卷则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 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 抨击,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 小说的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代英国哲学家, 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科学家,荒诞不经的发明家和颠倒黑 白的评论家和历史家等。 •小说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连串问题而揭露了战争 的实质、法律的虚伪和不择手段以获得官爵的可耻行为等。
戏剧
谢谢观赏。
18世纪文学
• 18世纪文学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主要包 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 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启蒙作家常常借用 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了新的思 想内容,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如 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书信体小 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打破了古 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 的领域。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由四部分组成:利立浦特(小人 国)游记、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勒皮 他(飞岛)游记和慧骃国游记。作者以神奇的想 象、夸张的手段、寓言的笔法,不留情面地对十八 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尤其对统 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 自大等作痛快淋漓的鞭挞。
启蒙主义文学
• 直到20年代,具有启蒙色彩的作家才正式登上文 坛。由于英国较早确立了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 因此英国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或批判 色彩,而是以温和的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宣扬 海外殖民、清教徒精神为主。18世纪的英国文学 通常被称作“奥古斯都文学”,在形式上通常比 较正统,内容也比法国、德国文学轻松诙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