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识课程教学大纲

通识课程教学大纲

通 識 課 程 教 學 大 綱
課程名稱
(中英文)
國文-臺灣文學選讀
授課教師
崔末順
開課單位
中文系
學分數
2
人數限制
35
課程目標
1.了解台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作家、作品槪況。
2.硏讀主要小說文本。
3.藉由課程活動中之閱讀、討論、心得報告,以及作文練習,有效提昇學生之邏輯思辨能力與國語文能力。
課程大綱
週次
敎 學 內 容
講述與討論

期中考試

現代主義影響與台灣文學-60~70年代文壇和文學(2)
講述與討論
報告與討論
十一
60~70年代小說(報告)
報告與討論
十二
鄕土、第三世界文學-70~80年代文壇與文學(1)
講述與討論
十三
鄕土、第三世界文學-70~80年代文壇與文學(2)
講述與討論
十四
70~80年代小說(報告)
報告與討論
■強化人文素養 □陶冶品德 ■統整語文知識
■深化語文能力 □實用性 □專業性 □系統性
三、學期末以一週時間實施作文寫作討論與分享。
四、授課之進度依實際教學現況作適度之彈性調整,以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益為原則。
教學方式
一、課前要求同學閱讀授課當週之課程範圍,課程結束前簡要重點提示,並要求學生課後複習。
二、教師上課主要採用課堂講授方式教學,並要求學生勤作寫記。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鼓勵同學發問,營造學習討論之氛圍。
敎 學 活 動

課程槪述、各時期台灣文學槪觀
講述

日據時期文學槪述(1)
講述與討論

日據時期文學槪述(2)
講述與討論

日據時期小說(報告)
報告與討論

戰後初期(1945-1949)的文壇狀況
講述與討論

反共、鄕愁-50~60年代文壇和文學
講述與討論

50~60年代小說(報告)
報告與討論

現代主義影響與台灣文學-60~70年代文壇和文學(1)
十五
解嚴後文壇與文學
講述與討論
十六
解嚴後小說(報告)
報告與討論
十七
作文寫作討論與分享
講述與討論
十八
期末考試
主要選讀之篇目粗擬如下:
日據時期:賴和《豐作》、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50~60年代:朱西寧《狼》、鍾理和《貧賤夫妻》、林海音《燭蕊》、《金鯉魚的百褶裙》
60~70年代:王文興《玩具手槍》、歐陽子《花瓶》、七等生《我愛黑眼珠》、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三、採取口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告,提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課程要求
評分標準
一、期中、期末筆試評量各佔30分,合60。
二、作文2篇,每篇5分,合10分。
三、課堂報告20分。
四、課堂表現與到課情形10分。
參考書目
一、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二、尉天聰主編《鄕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82。
三、施 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
70~80年代:陳映真《山路》、張大春《四喜憂國》、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李昂《殺夫》
解嚴後: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郝譽翔《洗》、張曼娟《海水正藍》
上課進度
一、每次以大約兩週時間,針對各時期台灣文學作品導讀評介,並依選 篇多寡作調整。
二、依學校規定之評量時間實施期中與期末評量。
四、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88。
五、趙遐秋、呂正惠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六、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七、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台北:麥田,2004。
課程指標
符合說明
■提升國文程度 ■培養閱讀能力 ■訓練寫作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