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所组成。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优秀经济学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越来越重要。
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1、使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和增强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奠定正确的思想立场观点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本课程强调训练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增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后续课程有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劳动经济学等课程。
总体而言,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导言:经济学基础(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稀缺性的含义,知道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要求理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知道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概况,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含义,知道经济学家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和经济学家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2、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2)经济学十大原理(2学时)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稀缺性与基本经济问题2)经济学十大原理3)经济理性主义4)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5)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6)假设与经济模型7)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4、本章思考题1)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的是在研究资源稀缺状况下,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2)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3)经济学家如何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4)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有哪些5)如果一国实际产量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那么,该国的经济状况如何6)什么是理性人假定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经济学的分析前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都是符合理性的吗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共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需求、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的含义,知道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和需求规律,要求理解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掌握供给、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的含义,知道影响供给量的因素和供给规律,要求理解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区别;掌握均衡价格的含义,理解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种类及计算公式,知道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理解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掌握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种类及计算公式,知道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了解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恩格尔定律;掌握均衡价格和弹性原理的应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2、教学内容1)需求和需求的变动(1学时)2)供给和供给的变动(1学时)3)均衡价格(2学时)4)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需求(供给)函数、需求(供给)曲线和需求(供给)规律2)需求(供给)量变动与需求(供给)变动的区别3)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4)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种类及计算公式5)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6)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种类及计算公式4、实践教学环节(1学时)1)习题讨论(学时)2)案例分析(学时)5、本章思考题1)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用图形分别说明需求量变化和需求变化、供给量变化与供给变化的区别。
3)“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4)用图形分析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5)判断正误:“经济学书籍今年价格比上年上升20%,但销售量却比去年上升30%,说明经济学书籍需求弹性为+,不符合需求法则。
”6)说明薄利多销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的含义,知道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理论结构;要求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加深对需求定律的理解;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应了解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两种研究方法以及二者的关系。
2、教学内容: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和理论结构(1学时)2)基数效用论(1学时)3)序数效用论(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效用、基数效用、序数效用的含义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边际效用分析。
4)预算约束如何代表消费者可以承受的选择5)如何用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的偏好6)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如何决定的7)消费者如何对收入变动和价格变动作出反应4、实践教学环节(1学时)1)习题讨论(学时)2)案例分析(学时)5、本章思考题1)无差异曲线有哪些基本特征2)基数效用论者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3)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1X2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4)根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若MU1/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若,i=1、2,又应如何调整为什么5)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S12>P1/P2或MRS12<P1/P2时,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第四章企业和生产理论(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厂商的有关概念,区分长短期关系;掌握短期生产规律和不同生产阶段的特点;运用等产量曲线分析,掌握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实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
2、教学内容1)企业及其目标(学时)2)生产函数(学时)3)短期生产函数(2学时)4)长期生产函数(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企业产生的原因及其组织形式2)生产函数与生产中的短期与长期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4)生产的三阶段与合理投入量、生产的经济区域5)等产量曲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6)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原则7)规模报酬的三种类型以及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4、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现象2)已知生产函数为Q=min(L,4K),求:a.当产量为32时,L与K值分别是多少b.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PL=2,PK=5,则生产100单位产量时的最小成本是多少3)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劳动的价格w=2,资本价格r=1。
求:(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均衡值。
(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和C的均衡值。
4)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的TPL曲线、APL曲线和MPL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5)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如果企业处于MRTSLK>w/r,或者MRTSLK<w/r时,企业应该如何调整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以达到最优的要素组合为什么第五章成本理论(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机会成本的含义,知道沉没成本,要求理解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知道短期成本的分类及含义,掌握短期成本曲线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了解长期成本的分类及含义,掌握长期成本曲线及其相互关系,了解长期成本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关系,理解长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2、教学内容:1)成本与成本函数(1学时)2)短期成本函数(1学时)3)长期成本函数(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2)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3)短期成本曲线及其相互关系4)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5)长期成本曲线及其相互关系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4、实践教学环节(1学时)1)习题讨论(学时)2)案例分析(学时)5、本章思考题1)假设某产品的边际成本函数为MC=3Q2-30Q+100,当生产10单位产品时,总成本为1000。
试求:a.固定成本的值。
b.总成本函数、总可变成本函数,以及平均成本函数和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2)已知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0.5L1/3K2/3,已知资本投入量K=50,资本的总价格为500,劳动的价格PL=5。
求:a.劳动的投入函数L=L(Q)。
b.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
3)试用图说明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用图从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并说明长期总成本曲线的经济含义。
5)试用图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并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经济含义。
6)试用图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并说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经济含义。
第六章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共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厂商和市场的类型,知道厂商收益,要求理解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知道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条件,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了解垄断市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知道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掌握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理解价格歧视。
2、教学内容1)厂商决定产量的利润最大化原则(1学时)2)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2学时)3)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2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厂商和市场的类型2)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3)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市场的基本条件4)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5)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6)价格歧视4、实践教学环节(1学时)1)习题讨论(学时)2)案例分析(学时)5、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2)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基本特征3)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