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调查人:文化产业管理1002班郑梅,高配辰调查时间:2011年4月22日调查地点:山西平遥调查对象: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调查目的: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前言-------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好的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 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实物标本,是古老东方艺术活的载体。

她独特的架构和寓意,镌刻着中国历史的足迹和华夏文明的印记。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

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

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

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

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

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

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

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

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

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挡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城内街道、古建衙门、市楼、商店、民居等还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

其中有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3年(1370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击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

殿内的五代彩塑堪称珍品,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的样本;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清虚观。

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

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

古城内现存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田中淡考察平遥古城时欣然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到过平遥的人说:“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

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

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日升昌位于平遥城内西大街路南。

票号旧址至今保存完好。

坐南朝北,并列两院,南北进深65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三进院落。

临街面宽5间,厚木排门,檐下彩画,挂店名牌横匾,院屋第一进为柜台、账房,东西两边各有柜房2间。

二进东西各建客房3间。

正面为中厅,面阔三间,为汇兑业务室,其上建有楼房,用以存放物品。

紧靠中厅南檐接出半坡顶平房3间,为职员住处。

中间为走道,东西两边为小套间,楼上为仓贮和伙计住处。

后院南向有正厅5间,东西各有客房3间,是贵宾及高级职员住处。

西侧有廊道可通马车,备确马厩和马倌住处。

整个院落墙高宅深,布局紧凑,设计精巧,上空架设有铁丝天网,网上系有响铃。

临街铺面5扇坚实大门一关,极为安全。

平遥古城的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由于平遥票号创立时间之早,延续年代之长,票号数量之多,网点分布之广,资本实力之雄厚,因而,一度执金融之牛耳,闻名于海内外。

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1910年以后近代银行业兴起,银行的经营方式比票号先进,特别是大银行都是以外国资本为后盾,中国土生土长的票号斗不过外国的洋币外钞,票号很快就衰落了。

更由于山西票号与清朝政府的经济相互依存,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被推翻,票号就逐渐衰落而被时代所淘汰。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

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

”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

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

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文庙乃中国六最。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中国惟一的专业性摄影博物馆。

如果我们把平遥古城看作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体,那么,平遥文庙就是她的灵魂;如果我们把平遥文庙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那么,大成殿无疑是她的心脏部位。

明伦堂,又称彝伦堂,在大成殿后,是强化孔子儒教中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人们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是学官中的主要学习场所。

文庙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南隅,云路街北侧,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文庙中罕见的宋金时期建筑。

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架题记载: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03年)。

现存建筑大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庙坐北向南。

总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建筑面积3472.3平方米。

现存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排列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

大成殿为文庙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

建在高1米的砖砌台基上,前有宽广的月台,周围施以石栏板。

前檐明次间用隔扇门,稍间置窗。

檐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

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

梁架分草栿和明栿两种,草栿隐在天花之下,天花板下露明处用明栿。

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槽用搭牵乳栿联接,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梁枋断面高宽之比大多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时期作法。

中央置藻井,用小型斗栱叠架而成,形制规整,工艺精巧。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