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诫子书

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诫子书

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浮 危险
小组竞争,解决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是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 来修身养性的,是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的。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
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我喜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 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 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
精读品味
3.这份《诫子书》,让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高洁 的人格魅力及对儿子敦敦教导.做一个品行高尚的 人,志存高远的人,博学多才的人,珍惜时间的 人,何尝不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父母、老师对 我们希望呢!今天我们读这篇《诫子书》仍觉意 义非凡。请大家再读文章,找到你最喜欢的警句, 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收到的启发。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 作伏龙),汉族,琅玡阳都(今 山东沂水县)人,蜀汉丞相,三 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 侯。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 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简介
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 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 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 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 《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 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学生展示
拓展提升 警句推荐
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 忍不拔之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陆游)
3.惜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陆游)
重点词语
①淫:放纵。 ②险躁:轻薄浮躁。 ③驰: 消失,逝去。 ④遂:于是,就。 ⑤将复何及:又怎么 来得及。
小组竞争,解决字词重点字词解释
非学无以广才, 使……广

非志无以成学
使……成

非宁静无以致远 高远的目标

多不接世
多数人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 学业
一词多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懈怠 速度缓慢
思考:《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家书, 那诸葛亮在这份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 哪些事情?
主旨是劝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勤学励志。
1.自读课文,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给文章 分层并说明理由。
(1)提出论点(第1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分析论证(第2、3句):正(静)反(躁) 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 (3)提出希望(第4句):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重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①行:操守,品德。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是依靠
②以:用,凭借 。 ③淡泊: 内心恬淡。
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 ④致远:实现远大目
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 标。
作者简介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 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 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 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 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 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 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 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 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 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 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 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 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 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 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自由朗读,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全体朗读,思考字词疑问 小组合作,翻译文章,标注疑问志
养 品
厚望


惜时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2.家庭作业: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 俗语、诗词
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 ⑤广才:增长才干。
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
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
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 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 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 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 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 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 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 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 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 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