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中武器

水中武器

•水雷布设于水中,当舰船与其碰撞或进入其非触发引信作用范围,自动或由人工控制而起爆的水中武器。

由雷体、主装药、引信、起爆装置、辅助仪表、布雷附件和定深装置等构成。

主要用于毁伤敌舰船或阻碍其行动,也可破坏桥梁和水工建筑等。

通常由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布放。

可布成攻势水雷障碍和防御水雷障碍。

具有隐蔽性好、威胁时间长、布设简便、扫除困难、用途广泛等特点。

按在水中状态,分为锚雷、沉底雷和漂雷;按装药量,分为大型水雷、中型水雷和小型水雷;按引信类型,分为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按布雷平台,分为舰布水雷、潜布水雷、空投水雷和通用水雷等。

此外,还有火箭上浮水雷、自导水雷、自航水雷等特殊性能的水雷。

水雷全长1-4.6米,直径270-1200毫米,总重125—1700千克,装药量20—1200千克。

布雷水深,沉底雷从数米至300米;锚雷从数米至1800米;自动上浮水雷2000米;漂雷为数米。

战斗有效期从12小时到48个月。

相关兵器:沉-1型水雷沉-4型水雷•自导式深水炸弹简称“自导式深弹”。

能自动发现、锁定、跟踪和攻击目标的深水炸弹。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

按携带方式,分为空投自导式深水炸弹和舰射自导式深水炸弹;按水下动力方式,分为有动力自导式深水炸弹和无动力自导式深水炸弹。

主要由战斗部、主动声目标探测引信、控制机构和降落伞等构成。

总重量11—100千克,弹径123—250毫米,弹长0.9—2.5米。

自导作用距离100—600米,攻击范围在1000米以内。

采用聚能装药,药重2.5-20千克。

•火箭式深水炸弹用火箭发动机推进的深水炸弹。

其射程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装药重量20多千克。

按发动机类型,分为液体火箭式和固体火箭式;按稳定原理,分为尾翼式和尾旋式等。

由弹头和弹尾组成。

弹头为卵形密封金属壳体,内装炸药和引信;弹尾装有火箭发动机和稳定器。

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时后坐力小,可多发齐射,弹着点密度大,命中概率较髙。

•深水炸弹简称“深弹”。

由水面舰艇、海军飞机或直升机投射,在水中一定深度爆炸的水中武器。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也可用于攻击水面目标,开辟雷区通道等。

按携带方式,分为航空深水炸弹和舰(艇)用深水炸弹;按装药性质,分为常规深水炸弹和核深水炸弹;按使用方式,分为投放式深水炸弹、发射式深水炸弹和火箭式深水炸弹等。

通常由弹头和弹尾构成。

弹头内装炸药和引信。

弹尾,包括发射部分、稳定器和降落伞等。

现代深水炸弹一般总重量70—260千克,常规装药量26—200千克,弹径204—445毫米,弹长0.7—2.2米,破坏半径8—14米;核装药破坏半径800米左右。

极限下潜速度2.5—17米/秒,射程由数百米至1万米,可在0—550米水深内使用。

深水炸弹始于1915年用于对潜作战。

•火箭上浮水雷简称“上浮水雷”。

布设在水底,利用通过舰船的物理场作用,火箭发动机自动点火,使雷体上浮进行攻击目标的特种水雷。

通常为深水短索锚雷。

由雷体、雷锚、近炸引信、非触发分离器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

布雷深度100—1000米,装药量100—150千克。

•鱼水雷即“自导水雷”。

•自动跟踪水雷即“自导水雷”。

•自导水雷亦称“自动跟踪水雷”或“鱼水雷”。

能自动搜索、跟踪、攻击目标的特种水雷。

主要用于反潜。

是自导鱼雷和锚雷的结合体。

兼有水雷的长期威胁作用和鱼雷的主动攻击能力。

由水面舰船、潜艇或飞机布放。

当目标进入其引信作用范围时,鱼雷从壳体内射出,自动攻击目标。

•水压水雷装有水压引信,利用舰船通过时水压场的变化而引爆的非触发水雷。

通常为沉底雷。

由壳体、装药、水压引信、电源和仪表等构成。

水压引信,采用压电传感器或半导体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

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声引信、磁引信联合使用,构成声磁水压水雷。

•声磁水雷利用舰船声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而起爆的非触发水雷。

多为沉底雷。

由雷体、主装药、起爆装置、声引信、磁引信、电源和仪表等构成。

引信的联合方式,有串联工作制,即声一磁、磁一声、磁声一磁等;并联工作制,即声、磁同时作用,由逻辑电路控制。

声磁水雷动作可靠,抗扫和抗干扰性能好,得到广泛使用。

•沉底水雷简称“沉底雷“。

布设后沉于水底的水雷。

按装药量,分为大型沉底水雷、中型沉底水雷和小型沉底水雷。

通常装有磁、声、水压的单一引信或组合引信等。

由水面舰船、潜艇和飞机布放。

总体结构简单,隐蔽性较好,受水流及风浪影响小。

使用水深,打击水面舰船不超过50—90米,打击潜艇可达200—300米。

通常由装药雷体、引信装置和布雷附件等构成。

•锚雷由雷锚和雷索将雷体系留在水中一定深度的水雷。

由雷体、雷锚和连接件组成。

按所装引信,分为触发锚雷和非触发锚雷;按装药量,分为大型锚雷、中型锚雷和小型锚雷等。

一些特种水雷,如火箭上浮水雷、自导水雷、定向攻击水雷等都属于锚雷。

可由水面舰船、潜艇和飞机布放。

特点是使用水深范围大,从数米到1800米,可进行防御布雷、攻势布雷或机动布雷;抗扫性差,战斗有效期短,受布雷海区风浪、潮汐、水流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俄罗斯“暴风雪”型鱼雷超空泡鱼雷采用超空泡技术降低航行阻力,能在水中以极高速度航行的鱼雷。

用人工方法在鱼雷外壳从雷头端部开始制作大量的、排列有序的、疏密有致且与鱼雷纵轴线呈有一定角度的微细小孔,利用鱼雷内部气体发生器或由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气体经小孔向外排放,从而产生均匀、平滑的气体包层,将航行中的鱼雷与海水流体分隔开来,极大地降低鱼雷航行的阻力,使鱼雷的航速可提髙到80节以上。

俄罗斯的“暴风”超空泡鱼雷航速为200节,航程10—15千米。

•电动力鱼雷利用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作推进动力的鱼雷。

用于大深度反潜。

电动力系统,主要由推进电机、蓄电池组、接触器和转换开关、螺旋桨等构成。

具有噪声小、无航迹、电动机功率不受航深影响等特点。

20世纪70年代出现锂亚硫酰氯电池,使航速达到40节,航程超过30千米。

•热动力鱼雷利用推进剂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作为推进动力的鱼雷。

动力推进系统由能源供应部件(推进剂舱和栗、阀)、燃烧室、发动机和推进器构成。

具有航速高、航程远、航深大、工作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为各国海军普遍装备。

•火箭助飞鱼雷从舰艇、飞机、直升机或岸基平台发射,经火箭空中助飞到达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目标的鱼雷。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

具有射程远、速度快,兼有导弹和自导鱼雷攻击能力强的优点。

由火箭飞行器和鱼雷组成。

按飞行状态,分为巡航式和弹道式。

制导方式有惯性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复合制导。

空中飞行速度,从亚声速到超声速。

射程20—56千米。

•线导鱼雷“有线制导鱼雷”的简称。

由发射平台通过导线传输指令导向目标的鱼雷。

通常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也可由反潜直升机发射。

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

航速35—60节,航程20-46千米,航深可达1200米。

制导方式为线导加末端声自导。

具有捕捉目标概率髙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鱼雷的线导控制系统,分别安装在鱼雷和发射平台上。

鱼雷发射后,以有线遥控方式,对鱼雷进行导引,驶向目标。

当目标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范围时,鱼雷开启自导装置,自动搜索、攻击目标。

导线同时处于监控状态,一旦鱼雷未命中目标,则自动转为线导,重新导向目标,再次实施攻击。

•声自导鱼雷曾称“音响鱼雷”。

利用水声技术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目标的鱼雷。

主要用于攻击潜艇。

按搜索方式,分为单平面声自导鱼雷和双平面声自导鱼雷;按信号源,分为主动声自导鱼雷、被动声自导鱼雷和主被动联合声自导鱼雷。

声自导装置,作用距离通常为1600-2500米。

•鱼雷由舰艇、岸台发射或由飞机、直升机投射入水,能自航、自控、自导或线导,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水中武器。

具有潜航深、隐蔽性好、命中率髙和破坏威力大等特点。

按动力,分为热动力鱼雷、电动力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按制导方式,分为自控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和复合制导鱼雷;按直径,分为大型鱼雷(533毫米以上)、中型鱼雷(400~482毫米)和小型鱼雷(324毫米以下);按攻击对象,分为反舰鱼雷、反潜鱼雷和多用途鱼雷;按装药,分为常规装药鱼雷和核装药鱼雷;按携载平台,分为舰用鱼雷、潜用鱼雷和航空鱼雷等。

鱼雷长2—8米,总重量为120—2000千克,航速30—70节,航深5—500米、最大可达1200米,航程10—30千米,常规装药40—500千克,核装药1—2万吨梯恩梯当量。

水下破坏半径15—1600米。

世界上第一枚白头鱼雷是1866年英国人R.怀特黑德制成的。

1904年,美国制成热动力鱼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线导鱼雷。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能在水中三维空间搜索、发现并自动导向目标。

•核深水炸弹装有核战斗部的深水炸弹。

可由飞机投掷,也可由舰载反潜火箭发射。

一般在水下几十到几百米深处爆炸,威力通常为几千吨TNT当量。

主要用于攻击敌方潜艇及其他水下目标。

核鱼雷装有核战斗部的鱼雷。

威力通常为几千吨TNT当量,主要用于攻击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