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五节痉挛
量表评定 (4)
Penn痉挛频率量表
1.无痉挛 2.肢体受到刺激可诱发轻度痉挛 3.偶有痉挛,痉挛发作≤1次/小时 4.时有痉挛,痉挛发作>1次/小时 5.频繁痉挛,痉挛发作>10次/小时
每天痉挛频率量表
1.无痉挛 2.极少或1次痉挛 3.1~5次痉挛 4.6~9次痉挛 5.10次以上或持续性收缩
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个体化 治疗计划(包括短期、长期目标)应清晰
可见 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必须能够接受
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消除加重痉挛的诱发因素 正确的体位与坐姿 物理治疗 矫形器的制作与应用
在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目标基础上,把物理及 作业治疗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机地结合应用,最 大限度减轻痉挛
量表评定(4)
痉挛的阵挛评分
1. 无踝阵挛 2. 踝阵挛持续时间1~4秒 3. 踝阵挛持续时间5~9秒 4. 踝阵挛持续时间10~14秒 5. 踝阵挛持续时间超过15秒
仪器评定
神经电生理检查
EMG检查:H反射、F波、Hmax/Mmax等 多通道动态EMG检查
钟摆试验 (pendulum test) 步态分析 (gait analysis)
注:没有1+ 即是 Ashworth 痉挛量表(ASS)
量表评定(2)
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
CSS的评定内容与标准如下
跟腱反射:0分:无反射;1分:反射减弱;2分:反射 正常;3分:反射活跃;4分:反射亢进
踝跖屈肌群肌张力:0分:无阻力(软瘫);2分:阻力降 低(低张力);4分:正常阻力;6分:阻力轻度到中度增 加,尚可完成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8分:阻力重 度(明显)增加,不能或很难完成踝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 动。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评定内容
痉挛的严重程度 痉挛的分布
受累的肌肉、肌群或肢体部位
痉挛所致的功能性不良后果
评定方法
量表评定 仪器评定 功能评定
量表评定(1)
改良Ashworth量表(MAS)
等级 0 1 1+
2
3
4
标
准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ROM中有轻微 的“卡住”感觉,后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 但仍可以活动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 活动比较困难 肌张力重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踝阵挛:1分:无阵挛;2分:阵挛1~2次;3分:阵挛 2次以上;4分:阵挛持续超过30秒。
结果判断:0~7分:无痉挛;8~9分:轻度痉挛; 10~12分:中度痉挛;13~16分:重度痉挛。
量表评定 (3)
两侧内收肌肌张力分级
0 肌张力不增加 1 肌张力增加,一人可轻易使髋关节外展到45° 2 肌张力增加,一人轻微用力即可使髋关节外展到45° 3 一人需用较大力才可使髋关节外展到45° 4 需两人才能使髋关节外展到45°
功能评定
徒手肌力检查 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测量 Brunnstrom运动功能 Fugl-Meyer量表 Barthel指数(BI)或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Berg平衡量表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
治疗方法
痉挛是否治疗
治疗的适应证 所希望达到的治疗结果,
手法治疗
被动牵伸、关节负重、肌腱挤压、轻刷和振动
功能性活动训练
床上翻身动作 坐位/立位平衡的维持 站起和步行训练 痉挛肌的拮抗肌肌力训练
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运动障碍表现之一, 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 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 腱反射的亢进(Lance,1980)
是一种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的、感觉运动 控制障碍,表现为间歇性或连续性的肌肉不随意 激活(Pandyan,2005)
病因与分类
神经康复学
主编:倪朝民 副主编:许涛 张通 史长青
1
神经系统常见病症康复
肌痉挛康复
胡昔权
主要内容
概 述 康复评定 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概述
定义
上运动神经元(UMN)损伤后,由于脊髓与脑干 反射亢进而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状态
经常在脑或脊髓病变后出现
消除加重痉挛的诱发因素
尿潴留或感染 严重便秘 皮肤激惹
压疮
外界感觉刺激增强
不合适的支具和尿袋
正确的体位与坐姿
正确的体位
保持肢体抗痉挛的良好体位 避免各种可以加重痉挛的体位
正确的坐姿
保持骨盆稳定,不会倾斜,微微前倾 脊柱保持腰椎前屈、胸椎后曲和颈椎前曲 髋维持90°,膝和踝90°
侧面
正面
偏瘫患者坐位时的抗痉挛体位
良肢位摆放
仰卧位(A) 健侧卧位(B) 患侧卧位(C)
C B
A
物理治疗
神经发育技术
Bothath技术中的控制关键点和反射性抑制 PNF技术中的上肢伸展模式、下肢屈曲模式 Rood技术中的缓慢牵拉、肢体负重 Brunnstrom技术中的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
即是否影响功能 治疗的严重副作用
治疗目标
改善活动能力、ADL、个人卫生 减轻疼痛、痉挛 增加ROM 增加矫形器配戴的合适程度,改善矫形位置,提高耐力 改变强迫体位、改善在床或椅上体位摆放 消除有害的刺激因素,预防压疮发生或促进更快愈合 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如挛缩等,延迟或避免外科手术 提高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存质量
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儿童脑瘫、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多发 性硬化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
脑源性痉挛:如脑卒中、脑外伤和脑瘫 脊髓源性痉挛:完全性痉挛、不完全性痉挛 混合性痉挛:如多发性硬化
病理生理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牵伸诱发的运动神经元突触兴奋性增高 抑制性突触的输入降低 脊髓上兴奋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