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技术与应用(Application of Database Technology)
授课教师:
答疑时间:
办公室: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模块V、挂牌、财经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选修课)
课程时间安排:2012年2月—2012年6月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教育技术中心
授课安排调整:节日放假,课程内容顺延
期末考试时间:第17周(随堂闭卷笔试)
教学课时数: 2 × 17 = 34课时(课后课程实验8课时)
课程网址:上财教学网
指定教材:
崔敬东于长锐崔丽丽编著。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面向业务分析的Access 200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亚历山大著梁普选刘玉芬等译。
Access数据分析宝典。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布鲁特曼等著,付宇光等译。
Access Cookbook中文版:数据分析详解。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选修课,假设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着重于计算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向学生较全面地介绍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数据在关系数据库中的组织形式、数据彼此的逻辑联系及联系方式等基本范畴的基础上,掌握基于关系数据库技术的数据分析方法,并能够熟练地应用Microsoft Acces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提取数据、加工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组织输出。
同时,通过上机操作、练习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关系数据库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利用Microsoft Access工具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和设计业务报表的方法。
课堂练习:
由于本课程的重点是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实验性质,所以要求学生一
定要在仔细聆听授课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课堂练习,这样将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使用Microsoft Access的操作能力,本课程专门安排了8个课时的课程实验,以达到利用数据库技术从众多的明细业务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辅助管理决策的目的。
考核形式:
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我们将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以此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
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包括实验完成情况、出勤、病假、事假、迟到、旷课、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记录。
最后期末闭卷笔试一次。
课程最后成绩的具体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试卷题型及结构:
是非判断题 20%
选择题 60%
填空题 20%
学术诚实:
涉及学生的学术不诚实问题主要包括替同学签到、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等行为。
一经发现,将报告学校相关部门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教学要点
第1章数据库技术概述
讲解数据模型的概念及要素、常用的数据模型。
讲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介绍数据库技术的两大类应用方式。
使学生掌握创建和打开Access数据库的操作方法。
第2章数据定义功能:创建表
讲解表以及字段、记录、关键字、数据类型、字段属性等基本概念。
使学生掌握使用设计器(在设计视图中)创建表的操作方法。
通过CREATE TABLE、ALTER TABLE和DROP TABLE等SQL命令的上机练习,使学生理解DDL的作用。
通过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类型文件之间导入和导出数据的操作方法。
第3章数据操纵功能
通过INSERT INTO、UPDATE和DELETE FROM等SQL命令的上机练习,使学生理解DML的作用。
通过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在数据表视图中插入、修改和删除记录的操作方法。
通过上机练习,使学生理解数据查找、替换和筛选中条件的含义、作用和用法,并掌握在Access中设置条件的操作方法。
第4章数据控制功能和表间关系
通过输入掩码、有效性规则和有效性文本等字段属性的实例介绍和上机练习,使学生理解在数据输入过程中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具体措施,并掌握利用有效性规则验证数据完整性的操作方法。
讲解实体-联系方法,使学生理解现实世界、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3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实例讲解外部关键字、表间关系、关联字段等基本概念,并使学生理解分散在不同表中的数据是如何通过关联字段建立内在逻辑联系的。
通过实例介绍和上机练习,使学生理解参照完整性、级联更新相关字段、级联删除相关记录等软件功能在数据操纵过程中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原理。
讲解业务数据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步骤及内容。
讲解数据库技术两种应用方式之间的区别。
第5章数据查询功能:创建与使用查询
通过实例讲解投影、选择和连接等关系运算,使学生了解数据查询功能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例讲解查询的设计视图与SELECT命令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详细分析SELECT命令中所隐含的投影、选择和连接等关系运算。
通过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根据查询任务的具体要求在设计视图中创建查询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通过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内置函数从表中基础数据提取更多信息、利用分组查询对数据汇总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例介绍,使学生理解操作查询和数据定义查询的本质以及与SELECT查询之间的区别。
第6章数据展示和输出功能:创建与使用报表
讲解报表的组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报表设计的基本原则。
讲解文本框、标签、线条等常见控件的用法,使学生掌握在报表中运用控件的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和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报表数据来源的分析及组织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和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多级分组报表的设计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表达式及其应用,使学生掌握在表、查询和报表等对象中应用表达式的方法。
第7章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
通过实例讲解和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创建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操作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度量值、维、维级别、维成员、数据粒度、多维数据集等概念,使学生理解上卷、下钻、切片、切块和旋转等多维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和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利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进行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和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在数据透视图中绘制多个数据系列的操作方法。
第8章 Access数据库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讲解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典型任务。
介绍业务数据分析前期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讲解面向CRM的业务分析方法,并使学生掌握利用查询、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等工具分析客户盈利能力、客户交易习惯、寻找特殊客户的方法。
通过案例重申数据库技术的“数据分析与分析结果展示”作用,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面向业务分析的数据库技术应用方式与流程。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财经类专业
课程总课时:42 实验总课时:8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Access)分析功能的实际动手能力,以达到利用数据库技术从众多的明细业务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辅助管理决策的目的。
要求:熟练利用Access软件进行实验,并完成、提交相应的电子文档及书面实验报告。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
本课程实验共安排8个学时,这8个学时均为必选实验。
其中,基础性实验2课时,综合性实验6课时。
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19%。
具体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实验说明
三、考核方式:
通过现场抽查实验结果和课后检查实验报告来考核。
四、实验参考书:
崔敬东于长锐崔丽丽编著。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面向业务分析的Access 200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模板可以从课程网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