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教学案例
2020/8/9
• 1950-1980 1.土地改革:傳統的地主階級沒落、促成 有產的小農階級。 2.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 1980中後期 1.全球化的衝擊、經濟結構的改變、稅制 問題等
2020/8/9 2.M型社會?欽佩的特質而給予的 尊敬。比如職業聲望,或傳統印度社會的強調的精神特 質(聖潔vs.污穢)。近來社會學界也發展出「文化資本 」 的概念,以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風格、品味或知識能力 來區分不同的社會階層(生活風格所形成的階級界限, 比物質的界限更難突破)。 3.權力:一些人或團體對他人的行動施行控制和影響的 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願意合作。權力是很難度量的, 許多形式的權力是非常隱蔽的,故關於權力分配的問題 爭議很多。
2020/8/9
社會階層的層面
• 社會階層的面向:區分社會階層的指標,如財富、社會
聲望(貴賤)、權力、性別、族群等。
1.財富和所得:關於財富(包括土地、企業股權、房子等可變賣的 資產)所有的資訊,取得不易。多數研究以家庭所得(如薪資所得 、投資所得、移轉性收入)來表現社會的貧富差距。2006年台灣所 得最高的前20%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高達182.7萬元,最低的 20%則為30.4萬元,兩者相距6.01倍,比1980年的4.17倍、1991年 的5倍、2000年的5.54倍要高。 2.台灣所得差距自1980年開始持續上升。討論原因。
2020/8/9
4.階級:源自於馬克思,以生產工具的有無劃分為資產 階級與無產階級。近來更進一步將工作正式的層級位置 、工作是否有決策能力、工作是否擁有自主性,列為階 級區分的標準。其中,包括被稱為新中產階級的經理與 監督,以及具專業技術的半自主性受雇者,和稱為舊中 產階級的小雇主及小資本階級。(謝雨生、黃毅志, 1999 :176-178) 。
2020/8/9
社會階層
• 社會階層化:社會中的成員被劃分成高低不同層級。一 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特定位置往往反映了個人擁有社會 資源和機會的多寡。階層化造成的不平等,可能代代傳 承下去。
• 社會學家關注 1.社會階層化的因果 2. 社會流動:社會階層發生改變的現象,其流量大小常 被視為社會開放程度的指標。
2020/8/9
• 對功能論觀點的批評:
1.社會位置的功能之重要性不易判斷(特別是在一個分工複雜的社 會,以互賴的觀點來看,每個個體都有其貢獻)。 2.社會位置的不可替代性,往往不是功能的不可替代,而是社會存 在限制性的因素,有能者無法接受訓練、無法進入重要的社會位置 (比如教育機會有限,或者有些位置是繼承的)。 3.再者,過度強調社會位置的物質報酬(人們就業並非只為了物質 報酬,可能是因為該工作提供給人們自我實現感等等)。
• 社會階層體系的類型:奴隸制、種姓制、莊園/封建制、 開放性階級制。
2020/8/9
社會階層產生的原因
• 衝突論:
1.社會階層是人們為了爭奪稀有資源而引發鬥爭的結果。階層之所 以持續下去,是因為既得利益者保護其利益和剝削所無者(the have nots)。社會階層被認為是不公平,且不必要。 2.馬克思認為在工業資本主義,主要的階級區分是擁有生產工具的 「資本家」和出賣勞力、被剝削的工人。在這之前基於宗教、政治 、及經濟等舊式的多元層級,已被基於私有財產權的資產vs.無產階 級所取代。 3.儘管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製造財富的幅度大幅提昇,而勞工儘 管是製造財富的來源,但無法以勞力致富,相較之下,資本家因擁 有生產工具,而較容易達成財富的累積。換句話說,長期來看,擁 有生產工具才能解釋財富,而不是才幹、勤奮不懈、或個人的優點 。
2020/8/9
• 殖民主義的遺產/新殖民主義
• 世界體系理論:資本主義的競爭本質,使 得先進地區對落後地區有科技、資源和人 力上的優勢,而落後地區只能以低廉的人 力和自然資源與先進國家來往,但無法發 展成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而成為核心國 經濟附庸
• 跨國企業的角色
2020/8/9
• 功能論:爲農耕社會帶來工作、工業與技 術,促進當地快速發展;而跨國企業的高 科技和管理技術結合開發中國家的廉價勞 力,造就完美(降低成本利潤增加)的全 球企業。國與國之間互賴程度的加深,可 以抑制紛爭(Schaefer,2005)。
2020/8/9
世界體系的階層化
• 全球的貧富差距:根據聯合國2006年發布的報告,全球 財富大量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收入水準高的亞太國家, 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擁有全球近90%的財富。北美人口 佔全世界6%,擁有全球34%的財富。
2020/8/9
• 國際貨幣基金2000年的調查發現,核心國 家與邊陲國家的區別相當顯著且穩定。所 調查的42個國家中,除了日本和中國外, 在過去100年少有變化。
2020/8/9
• 減小不平等性
1.課稅:以累進稅的方式,即賺得越多,稅率越高,來 限制財富不平等現象的惡化。遺產稅是「限制私有財產 過度集中,調整財富不均之手段、對不勞而獲之財產量 能課徵,以符社會公平原則」(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 2.移轉性支出:以現金給付的福利金,用以提高窮人、 失業者、老人和盲人等的收入。 3.政府津貼:以實物支付的方式進行,比如說由政府支 持的公共服務,如高等教育、高速公路、飛機場等。
個社會階層地位的現象。 1.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 2.代內和代間流動:個人的社會階層在前後不同時期的 轉變(代內流動);一個家庭成員的社會階層與父母代 社會階層的差異(代間流動)。後者的流量反映個人社 會階層受他出身背景的影響程度,換言之,它反映一個 社會的開放程度。 3.結構性流動:社會因職業的數目和種類的變遷,而誘 導出的社會階層的變動。
2020/8/9
• 衝突論(Schaefer,2005) :
1.跨國企業對工業國家及開發國家中的勞 工都有負面的影響。
2.國外投資通常會擴大開發中國家內部的 經濟不平等。
3.跨國企業投資的經濟項目對於開發中國 家的農業及其他方面的經濟成長造成衝擊 ,加深其依賴程度。
2020/8/9
社會流動
• 社會流動:指人們從一個社會階層地位轉移到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