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2014/1/68:09:16|by:13韦学翠]
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实践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案例,由何成刚等主编的《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遴选了30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交织着融会贯通的教学智慧.
为了使我们充分理解案例的精华,每个案例除完整叙述过程设计外,还提供了背景分析、史料运用解析、教学反思等.“背景分析”
着重说明教学设计的原委和作者的基本设想;“史料运用解析”重
在说明运用每段史料的目的与方法,以及史料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教学反思”则超越经验谈理性认识,或提出其他的可能,以拓展思
维的空间.
我对案例8: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以《洋务运动》为例这
个课例非常感兴趣.这篇案例是由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袁晓
勇老师提供的.课例的设计新颖、巧妙!用了12个问题分三部分来
解读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寒气破晓”.通过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曲线图”、“晚清大事年表”说明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大背景: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经济的变迁不仅是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内容,也为洋务运动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被动中开始,自觉中进行.”主要说明洋务运动在经
济层面上的成就及意义,为了说明这个主题,这位老师出示相关的数
据材料: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一: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创建的一系列军用工业.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二:洋务派创建的民用
工业.然后问题导引:上述材料反映出洋务运动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设
置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最终的归结点是洋
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接着继续呈现“中国历
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图”.问题导引:进
入近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晚清财政税
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近代工商业发展,成为近代经济新的推动者.
第三部分:“荣辱由战,功绩在远”主要说明甲午战争的战败并没有也不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反而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化和发展.
为了突破本环节的教学,老师分别用了四则史料来阐述:史料1:王韬
对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品论;史料2:甲午战
争后的李鸿章和张之洞的反思;史料3:甲午战争后洋务派经济思想
的转变;甲午战争后私人工矿企业.每出示一则史料后面便有问题的
导引.对史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是引导学生评价洋务运动,将
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理解.
我不禁为袁老师的这节案例课拍案叫绝!
这是一节多么有历史厚重感的课!老师的专业素养很高,上出来
的课有历史的味道:他给我们呈现了洋务运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那如果是我们普通老师上这节课,会怎样呢?只会有知识点的呈现:
今天我们要学洋务运动,要了解它发生的时代背景;要掌握它前期和
后期的口号,本节课重点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建的重要的军用工业、民用企业,最后还要记住洋务运动的影响.还分消极影响和积极
影响.幻灯片稀里哗啦的闪过,问题简单的罗列,当堂背诵、做练习.
历史本来是多么曲折、复杂的呀,被我们上的这样单调乏味.失去了
历史本来的面目!而袁老师却通过大量的史料给我们还原了那鲜活、有血有肉的历史.这就是史料教学.历史教学就要尽量突出史料教学
的特点.突出史料教学,给学生以最基本的认知,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
导向之一.
这节课的设计独具匠心:体现在选取合理的史料去论证历史,材料的呈现准确、科学;并且选取和联系一些相关史料,从不同角度解读
历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有启发性.层层铺排,一
步一步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整合史料,研究历史问题,围绕着洋
务运动对于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设计历史,力求通过合理的使
用史料去展现洋务运动的一个侧面.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有自己的“灵魂”!事实上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自己的“灵魂”,要用史识统领史料.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如果说史料是“肉体”,那么史
识就是“灵魂”.本节课老师的设计意在用“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
经济结构变动”的意义来统领史料.进而让学生明白洋务运动是“中
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一如今天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华民
族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富强的努力!
读完案例,我掩卷沉思:怎样合理的使用史料教学构建有自己灵魂的历史课堂?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实践的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