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情韵》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共度这美好的45分钟,上课之前老师播放了一首歌曲,谁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生回答)苗族
对,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一首苗族民歌。
苗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这里,山美水美歌舞更美,今天,就让我们跟着音乐共同领略这多姿多彩的西南情韵。
二、歌曲教学
1、初听第一遍
师:让我们仔细的来听一听这首苗族民歌,想一想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生:高亢的、嘹亮的、、、独唱
2、复听第二遍
师:歌曲的情绪是高亢嘹亮的,它的节奏和节拍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节奏自由,四二、四四、八六先后出现,在乐曲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拍子先后出现叫作变换拍子。
3、复听第三遍
变化的牌子,自由的节奏,表达了苗族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跟音乐哼唱
师:带着这种情感跟音乐一起哼唱一遍
5、教师范唱
师:我们的生活如此幸福美好,我们一定要带着赞美热爱之情演唱,听老师演唱一遍。
6、学唱歌曲(跟琴哼唱)
师:带着这种情感一起跟着琴演唱一遍
7、解决难点
同学们在唱的时候,我听着有的地方唱的不太准
①上滑音
②延长音(sao)
甩音
④降mi
跟琴完整演唱一遍
8、音乐知识讲解
A、乐句分析
教师范唱曲谱,观察四个乐句的关系?
师:四个乐句每一句前面都一样,后面稍作变化。
这叫同头换尾。
飞歌全曲旋律以前两个乐句为基础,后面两个乐句是由前面衍生出来的。
B常用音
师:通过我们唱谱,你觉得哪些音在乐谱中出现的次数较多?
(生)自由回答由“1、3、5”三音组成
(师)这首作品用音之少,却意境深远,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9、飞歌简介
10、完美展现(加动作)
师:既然这是一首山歌,怎样才能表现出站在山头放声高歌的意境呢?我们家几个小动作来表现一下。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三、欣赏《布谷催春》
1、初听音乐(视频)
①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②歌曲有伴奏音乐吗?
2、再听音乐(出示歌词)
(师)这是一首流行于我国侗族的一首民歌,叫《布谷催春》。
主要描绘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布谷鸣唱,好似歌唱着侗族人民美好的生活。
问题:歌曲的节奏是自由的还是规整的?
3、侗族大歌简介
4、听辨与其他合唱的区别
5、对比两首歌曲的异同点。
苗族飞歌的节奏是自由的还是规整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既然苗族飞歌的演唱形式是独唱,那么它有几个声部呢?
总结侗族大歌特点: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是其主要特点。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歌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了解更多的中国民歌,更希望同学们有一天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唱响中国民歌,下课。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意识和交往愿望较强,在学习上已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星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歌——却知之甚少,但是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我国的民歌,对于提高他们的民族素质和音乐修养非常有益。
因此,我引导学生聆听录音以便学生对民歌有感性印象,从而激发学唱兴趣。
效果分析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流程由易到难逐层开展,各环节的衔接也很自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反思总结,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导入部分的欣赏选材切合实际
结合现代学生的欣赏口味,通过对比欣赏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就解决了的山歌概念界定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学习课题,学生欣然接受。
2、通过聆听、体验、对比、演唱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了解“苗族飞歌”与“侗族大歌”的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并能声情并茂的体验“飞歌”的韵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唱美丽的家乡》。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苗族地区飞歌中的经典之作,苗族历史悠久,但没有文字,民歌与其他口头文学便成为苗族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因此保存的相当完好。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的“飞歌”,五声徵调式。
音调高亢,节奏自由。
结构短小,出现了句幅比例和节奏安排不对称的现象。
旋律主要由“5、3、1”三音组成,悠扬起伏,长音可任意延长,句内常用滑音和级进。
全曲包括四个乐句。
歌曲的前两个乐句是对称的上、下句,句尾均为长延音,形成一种喊腔,体现出山歌的风格特征。
上句(第一乐句)的句尾由“3”音上滑至“5”音。
下句(第二乐句)的句尾由“b3”音下滑至“5”音,“b3”音是苗族飞歌中最具特色的色彩音,一般只出现在下句。
歌曲的前后两个乐句为长短不一的乐句,它们是由前两个乐句衍生而来的,在节拍上有变化,节奏变得紧凑,使歌曲的情绪显得十分活跃,富有动感。
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再次出现第二乐句中的“b3”下滑音。
最后歌曲在长延音中结束。
评测练习
课中练习:
听辨活动
结合歌曲内容进行分析,
思考: 1.听下面这首作品是属于哪类体裁?
2.想一想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3.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4.乐谱中哪几个音出现的次数较多?
课后反思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飞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在课前准备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通过歌曲视频和演唱视频,让学生始终充满兴趣地欣赏歌曲,并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作品的旋律,加深印象。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能直观地欣赏到脸谱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体验歌曲所表达的豪爽性格。
教师的范唱和多种方式的练唱,教师的及时纠正和鼓励都能使学生更快速的学唱和大胆的表现,使他们亲身体验苗族民歌的风格魅力;学习简单的苗族飞歌形体动作边唱边表演,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作品独特风格的体验等,都引发了学生对民歌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在好奇和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有一点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学生最后的演唱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例如:走音现象,节奏出现不稳定现象、情感不充分表现不够理想等等,歌曲本身的难度是一方面的原因,学生在演唱方法和表现力方面的欠缺仍然是主要原因,今后要多加练习。
2.教与学在互动方面还应该更多样化一些丰富一些。
《歌唱美丽的家乡》课标分析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在学习指导时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演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民歌的演唱形式及艺术特色的表现。
让学生尝试将演唱,创作,表演等融合在一起,以兴趣促学练,以学练求巩固,轻松愉快的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