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浅议
作者:马占峰方伟迅
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05期
摘要:根据平顶山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现状,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形势和基本要求,全面分析平顶山市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围绕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创建,平顶山市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了从省级园林城市到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跨越,一举扭转了平顶山市在河南全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的落后局面,与省内其它兄弟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新的起点,需要确立新的目标。
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要求,从平顶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来看,必须登高望远,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迈上更高台阶,走在全省前列。
1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近年来,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开始深入人心。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应当是一种共存关系,一种持续协调发展关系,从而开始以生态学思想来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即走生态园林道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首先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已经是21世纪最重要的议题,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和最有效的工作载体。
其次,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
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造福广大市民;同时,它对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平顶山市来说,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的实践证明,开展城市创建活动是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环境水平,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
平顶山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的兴市战略,把“生态建市”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2 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通过近几年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开展,虽然平顶山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要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困难很多,任务还很艰巨。
2.1 创建生态城市的优势
一是城市建设基础好;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开展,使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更具完善,各项城市功能更具完备,特别是绿化工作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城市绿化规模大,管理水平较高。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平顶山市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白龟山水库、湛河、白鹭洲湿地公园、平西湖湿地公园为城市造景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城市绿化建设潜力巨大。
三是绿化工作进步较为明显;平顶山市是一座煤城,与外地市相比,取得同样的成绩,付出的努力要更多。
尤其是煤矿矸石山绿化和采煤塌陷地治理成效巨大,能够收到明显效果,更容易得到专家的肯定。
四是群众基础好。
近几年,平顶山市通过努力先后取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了创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充分享受到了创建生态城市带来的成果,因此,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既能取得市民的拥护,更能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2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劣势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分一般性要求和基本指标要求。
平顶山市在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方面还有欠缺,城市与区域之间还未完全协调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还不完整,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还未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基础设施有待继续完善,城市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等等。
19项基本与《标准》都有差距,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差距还相当大,有些甚至还是空白。
因此,应加快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尽早把各项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当中,早日实现市委市政府“生态建市” 的目标。
3 对平顶山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目前,平顶山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虽然目标不同,但具体工作内容大多一致。
因此,在推进城市创建工作中,要着眼长远打算,制定较高目标,体现目标的一致性和实施的阶段性,尽量满足多层次的需要,防止出现反复调整,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对照平顶山市目前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健全园林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监管
要加快园林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健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加强行业监管。
现有的园林绿化管理机构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所处的位次已不适应,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已不
适应。
借鉴外地经验,应尽快成立较高规格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目前存在的多头管理现象进行规范,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标准,严格监督检查,树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有效地保护绿化成果。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建设宜居城市、优化投资环境,投资小、见效快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发展水平,不断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
要对现有绿地进行更新改造,适当增加绿地内乔木比重,丰富植物品种,要尽快完善绿地灌溉系统、景观照明系统等配套设施。
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观赏功能,为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3.3 坚持规划建绿,稳步增大城市绿量
要严格执行已经公布的《平顶山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平顶山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保护绿化成果,保证城市绿化用地。
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每年有计划、有步骤、成规模地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保持城市绿量稳步增长,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加大园林绿化监察保护力度,巩固园林城市建设成果。
3.4 更新绿化理念,多建精品工程
在“三统一,三为主,两要两不要”(即景观与功能的统一、大气与灵气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乔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专类园为主,要丰富多彩,不要杂乱无章;要简洁明快,不要呆板单调)这一城市绿化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并结合平顶山市实际,要不断进行园林绿化工作理论创新、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真正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不断建造园林绿化精品工程。
3.5 注重生态效益,优化绿地结构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绿化总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根据生态学的原则,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花草藤的复层结构,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地利用光照、空气、水分、养分等自然资源,达到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结构,从而尽可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3.6 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管养水平
在养护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制定标准、核定面积、核定人员、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的思路,优化园林专业队伍构成,落实岗位与责任,制定统一管养标准,严格考核,严
格奖惩,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专业队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管养水平。
(收稿:2011-12-12)
参考文献:
[1]王富安.平顶山市如何回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所见.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1期。
[2]王丽红等.生态城市及其建设浅析.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