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内审报告
豫联创企办〔2009〕2号
记录编号:
LC/JL-16-10
一、审核目的
评价集团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环境管理
体系是否符合ISO14001:2004标准的要求,集团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是否
符合体系文件的要求,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不断改进,促进集团质量
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二、审核范围
集团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产品、过程、部门及公司管理层,即PVC
树脂、烧碱、盐酸、液氯、塑料编织袋、符合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及相关管理
活动。
三、审核依据
1.ISO9001:2008标准
2.ISO14001:2004标准
3.集团质量环境管理手册(含程序文件)、各部门的作业指导书、部门制
度
4.集团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5.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四、受审核部门
公司领导 办公室/综合办、企管办、审计处、财务处/计财部、物管处、
经营公司/经营部、生产处/生产部、设备处、技术处、安环处、仪控处、质
检处、司法保卫处、基建处、氯碱分厂、PVC分厂、水电气分厂、塑料分公
司
五、审核组组成
成立以管代常泽民为组长,齐文海、朱小斌为副组长,各内审员为成员
的集团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小组,分组如下:
1组:齐文海/刘海波——氯碱分厂 司法保卫处 审计处
2组:朱小斌/梁俊征——树脂分厂 经营公司(部)办公室(综合办)
3组:张理科/苗焦霞——水电气分厂 设备处 技术处
4组:杨向东/唐 莉——塑料分公司 企管办 基建处
5组:郑春艳/翟丹/赵建设——生产处(部) 物管处 财务处(计财部)
6组:刘爱香/原红锋/任家佳——质检处 安环处 仪控处
六、 审核计划实施情况
7月1日至10日,内审组按照内审计划的安排,分六个小组对体系范围
内的各个部门、活动、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审核,由于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和配合,使审核工作顺利进行。
本次审核内审员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与相关人员进行交谈、查阅记录、
文件等形式查找客观证据,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次审核共发现问题116项 ,
其中开出不符合项报告19项 ,均属一般性不符合项。所出现的问题在于体
系范围内的相关部门中,不符合项见《不符合项分布汇表》。审核中发现的
问题,内审组都以书面形式通知了受审核部门。
七、本次内审存在的主要问题共八类
1.执行制度不到位。如财务处固定资产台帐显示氯碱分厂四台对讲机,
实际分厂使用的有40台(28台防爆、12台不防爆);物管处未能定期对废
旧物资进行回收。技术处7月2日、3日、4日、5日、7日未按工艺指标
控制情况检查规定进行检查;技术处、设备处部分岗位人员对工艺技术质
量目标、设备质量目标不熟悉;司法保卫处未能按照《消防管理制度》规
定,每月对全公司消防设施进行一次检查和维护保养,将检查情况记录,
以备查验;塑料分公司未按复膜机作业指导书要求,对批次复合膜单位面
积、重量、频次进行检验。
2.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不够细化,部分与工作实际不符。普遍存在部
分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不精细,与实际不符合的问题;如氯碱分厂未能提
供电解槽技术员岗位职责;安全员职责中未对计量管理、环境建设职责作
出规定;工段长、代班长职责中应增加“熟悉本岗位环境因素、重大环境
因素、目标指标控制”内容;水电气分厂岗位职责中未对岗位熟悉水电气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做出规定;物管处职责中未体现环
境因素管理方面的职责;
3.电机等设备管理方面不精细。如电机运行最高温度不大于75度,但
分厂并不知道;乙炔工段电机烧坏,设备处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设备处
外出维修台帐不规范;《氯碱分厂设备保养登记台帐》中未能显示对普通电
机、50KW以上重要电机的防尘、防潮、防冻、防腐蚀等保养内容。聚氯乙
烯分厂未将二期设备列入压力容器台帐;生产部无设备拆卸、完好设备保
养数量计划和实施依据。
4.环境因素、环境目标指标控制不到位。安全环保处未下发2009年度
《环境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其2008年10月下达的《公司目标指标管理
方案》中显示,离子膜制碱废水中和后外排,实际上分厂在沉淀后重新回
收利用;安环处4月21日乙炔次钠清净开车后清洗中和塔PH值偏碱,没
有对后续情况继续监控并记录;氯碱分厂未识别2009年6月23日合成炉
爆炸产生的环境影响;未识别2009年6月23日合成酸槽泵出口管道损坏,
酸水喷出产生的环境影响;聚氯乙烯分厂无电石破碎除尘器滤袋更换规定
和更换记录。
5.对顾客异议处理不力。《产品售后服务管理办法》执行不力;技术处、
聚氯乙烯分厂工作滞后,质保科考核不力;聚氯乙烯分厂1-6月份顾客投
诉PVC质量问题四次,未见原因查找、反馈及采取的纠正措施。
6.应急预案演练存在问题未达到有效整改。如 2009年3月25日,氯
碱分厂对“液氯泄漏专项救援预案”进行演练,共发现14项问题。演练后
分厂一是未对预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二是未能提供“无现场风向标”、“部
分人员对救援器材使用不熟练”等问题的改进措施及验证结果。
7.学习培训效果欠佳。如生产分厂对其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及目标指
标的控制不熟悉;审计处未能提供《ERP系统管理办法》等受控文件的学习
证据;基建处对与部门有关的受控文件不熟悉;办公室、企管办等部门员
工业绩档案培训记录填写不全面;综合办员工业绩档案培训记录不全面;
经营部未能提供参加易制毒化学品购买培训的证据;氯碱分厂二级安全教
育五项主要培训内容与公司培训内容完全相同,未体现分厂实际;无分厂
级安全教育台帐;未见聚氯乙烯分厂生产事故案例学习方案及分阶段学习
考核记录。
8.记录管理应加强。如档案室资料移交表号与信息交流单共用一个记
录编号LC/JL-01-29;企业管理办公室记录清单中“内审检查表”
LC/JL-16-09表样名称、编号与登记不相符;统计台帐LC/JL-16-14只登记
到1月份,未及时进行更新;经营公司对电石运输车辆司机培训记录不规
范;生产处记录清单没有及时更新,如《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已不在
所需范围;设备处6月21日《聚氯乙烯分厂设备事故报告》无记录编号。
八、对不符合项及问题整改的要求
对本次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开出的不符合报告,经请示管理者代表同
意,要求各部门认真分析原因,制定出可行的措施,于7月30日前整改完毕。
本次审核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发现出来,各单位还要对照体系文件的要求
进行一次自查,发现问题要举一反三,下功夫解决,确保本单位体系有效运
行。
九、体系运行情况及有效性、符合性结论
公司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基本符合ISO9001:2008标准、ISO14001:
2004标准的要求,全体人员依据体系文件开展各项质量环境活动,满足顾客、
社会、相关方及法律、法规要求的意识逐步提高,广大员工的质量环保意识
进一步提高,已初步具备持续改进的机制,公司的各项质量环境活动基本符
合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公司产品质量稳定,环境绩效明显,各项
质量环境目标能够完成,体系运行基本有效,“五化”建设稳步推进。
发放范围:
公司领导 办公室/综合办、企管办、审计处、财务处/计财部、物管处、
经营公司/经营部、生产处/生产部、设备处、技术处、安环处、仪控处、质
检处、司法保卫处、基建处、氯碱分厂、PVC分厂、水电气分厂、塑料分公
司
编制:齐文海 审核:常泽民 批准:孙有才
时间:200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