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讲,西方文论

第2讲,西方文论


第一、本体论批评
•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 兰瑟姆的本体论批评 •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误》、《情感 谬误》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 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 整个文学是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具体的作品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文 学家受到文学传统的深刻影响,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 有个性 • 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艺术家的过程就是不停的自我牺牲,持续的个性泯灭。” “艺术家越高明,他个人的情感和创作的大脑之间分离得就越 彻底”。 “在氧气和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的过程中,白金作 为催化剂,既不可或缺又本身不受任何影响。诗人创作时他的 思想犹如白金,既是创作的源泉又不介入作品中去。” • 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 表现情感的, “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艺术的感 情是非个人的。”
•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 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 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 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 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 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 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 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 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查兹。 • 新批评强调对文本的本体研究,因而又被称为 “文本批评”“本体论批评”。
René Wellek 雷内· 韦勒克 (1903-1995) 倡导“内部研究”
奥斯汀· 沃伦(Austin Warren) (1899- 1986), 美国文学评论家 ,作家,教授英语。 他与雷纳· 韦勒克(Rene Wellek)合 著了《文学理论》1949
理论主张
• 第一、倡导本体论批评。 • 第二、主张具体的内部研究方法——细读 (close-reading)。 • 第三、在文学史、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三 者结合的基础上再提作品的内部研究。
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罗曼· 雅各布森 1896-1982
Viktor Shklovsky 1893-1984
文学性(literariness)
• 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 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雅各布森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 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 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 “陌生化”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 间的手法,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 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创造成功 的东西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
西方文论的四个历史阶段:
1) 古典文论 2)近代文论 3)现代文论
4)后现代文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主要涉及现代文论及后现代文论。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作家、作品、世界和读者四要素: • 1.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 2.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 3.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 4.作品与作品的关系
/wiki/New_Criticism
• New Criticism was a movement in literary theory that dominated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emphasized close reading, particularly of poetry, to discover how a work of literature functioned as a self-contained独立的 , selfreferential自我指涉 aesthetic object美学客体. • New Criticism developed in the 1920s–30s and peaked in the 1940s–50s. The movement is named after John Crowe Ransom's 1941 book The New Criticism. • New Critics focused on the text of a work of literature and tried to exclude the reader's response, the author's inten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moralistic bias from their analysis.
G1.理论奠基者
T.S. Eliot,1888-1965 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生于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籍。 1948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荒原》 (1922) 、 《四个四重奏》 。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 中,提出“非个人化理论” , 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 从诗人转向诗本身。这一论点 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
语义细读:英美新批评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
• • • •
Lecture 2 Sep.20, 2012 Grade 2009 By Zhang Yaqiong
• 一、复习 • 二、新批评概述 • 三、理论主张 本体论批评 细读法(close-reading) 语境理论 复义(含混) 悖论 反讽 隐喻 张力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 四、评论
评价
• 俄国形式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对传统文 学批评的反拨而登上文学论坛的。布拉格学派是 对其的继承和发展。 • 其最大贡献在于始终坚持文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力图揭示文学的内部构造和发展的特殊规律。它 提出的“陌生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 别”、“文学性”等概念,极大丰富了西方文论 的资源。 • 但它过分夸大了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 文艺的本质。此外还把语言学研究在文艺学中的 运用推向极端。
I.A. Richards,1893-1980 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 人。任教于剑桥大学,美国的 哈弗大学,1930年曾在清华大 学讲学。《 文学批评原理》 (1924)他引进语义学的方法 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为 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 。
G2.南方批评学派 (The Southern Critics)
G2.南方批评学派:兰瑟姆及其弟子
Allen Tate艾伦· 退特 1899-1979 “张力论” Cleanth Brooks
John Crowe Ransom 兰瑟姆 1888-1974
“本体批评”
布鲁克斯1906-1994 “悖论”和“反讽”
Robert Penn Warren 罗伯特· 沃伦 潘· 1905-1989
• 诗歌语言VS.实用语言 用新的术语置换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材料和手法 故事和情节 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文论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形式的艺术。第一、内容不能 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第二、形式有不受内 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第三、形式可以决定内容,创 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 1. 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 2.两次转移: 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 3.两个转向: 非理性转向 语言论转向 —— 朱立元(1997)《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
俄国形式主义
时间: • 1915-1930 两个中心: • 莫斯科语言学学会 • 诗歌语言研究会 (奥波亚兹) 历史沿革: 俄国形式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法国结 构主义
新批评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 在新批评崛起之前,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批评 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与心理、社会 历史与政治方面的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 浪漫主义则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 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想象和个性。 • 其共同缺陷都是忽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新批评的崛起正式对此的反拨。
• Though their interest in textual study initially met with heavy resistanc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the practice eventually gained a foothold(立足处) and soon became one of the central methods of literary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until it fell out of favor in the 1970s as post-structuralism, deconstructionist theory, and a whole plethora of competing theoretical models vied for more attention in literary studies. • Although the New Criticism is no longer a dominant theoretical model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some of its methods (like close reading) are still fundamental tools of literary criticism, underpinning (成为基础 )a number of subsequent theoretic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including poststructuralism,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readerresponse theor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