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讲 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_300

第2讲 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_300

事、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知识论模式与历史变迁
❖ 从文化的传承演变看,一种知识论模式形成后很难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随着社会历史需求的不断变化,人类的自我意识也 处于不断调整中,也会影响到知识论模式的某种变 化。
❖ 一般情形是,原有的知识论模式淡化为一种背景或 自明性的认知框架,而新的因素填充其间,构成更 为丰富的形态。
五、贺拉斯的影响
❖ 对于新古典主义影响巨大,其代表人物将他 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吉尔一起进行崇 拜,达到“近乎宗教的虔诚”。
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
❖ 长期湮没无闻,1674年始由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布 瓦洛发现,“成了新古典主义者的圣经”。
❖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一种在任何一个问题上 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 第二,知识的标准:
❖ 柏拉图:真实与虚假;孟子:善与不善。
❖ 第三,知识的基本路向:
❖ 柏拉图:由主观而朝向客观,由否定主观之虚假而趋紧客观 之真实; 孟子:由“物”而向“心”,由自然之人朝向道德 人格。
❖ 第四,真与善
人类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倾向
❖ 柏拉图:对自身梳理纷纭复杂的客观现象的 认知能力确信无疑;
第二讲 从古罗马 时期到19世纪末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韓軍
一、整体、得体
❖ 1,整体:诗人、画家在进行创作和雕塑时,不仅主题、人
物性格,还是修辞、语词形容、各组成部分之间,都要注意 到是内在有机统一的整体;不仅要注意细节的真实,而且还 要注意到整体的效果。
❖ 2,得体:渗透并构成文艺创作之所以成为有机统一 体的那种本质。
❖ 1)在体裁、格律等的运用上,悲剧和喜剧中不同人物和事 项,要用不同的体裁、格律来表现。
❖ 2)人物性格要合乎类型。普遍性 ❖ 3)情节的表现要有节制。
二、寓教于乐
❖ “诗人的目的在于教益或在于娱乐,或者在诗 中使娱乐和教益相结合。”
❖ 诗人的使命:
❖ 1)缔造文明,使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崇高声名; ❖ 2)宣扬尚武精神; ❖ 3)沟通神人,教谕人世,获得帝王眷顾; ❖ 4)诗歌给人以欢乐。
四、诗如画
❖ 在诗-画关系上,贺拉斯倾向于把两者等量 齐观,提出著名的“诗如画”的观点:
❖ 画如此,诗亦然:有些画要放在眼前, ❖ 有些画要放在远处才能使你一见倾心; ❖ 有些宜在暗处看,有些不怕强光线, ❖ 任批评家的锐利眼光扫过千百遍; ❖ 有些只堪看一次,有些却百看不厌。
❖ 诗-雕塑:认为诗比雕塑更为动人、更为逼 真。
❖ 知识的形成也就是发现和培养自身本自具足的道德意识过程。
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第一,知识的根基,在心中:
❖ 柏拉图:灵魂得之于真实的理念世界,归根结底是来自外在 于人的客பைடு நூலகம்世界,有主客之分;
❖ 孟子:得之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天命之性”,是人与天 地万物内在一致性的体现,因而它就是这个真实世界,没有 主客之分。
❖ 孟子:对自身自我修持、自我提升的道德能 力极度关注。
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
❖ 柏拉图 “模仿说”,认知性 ❖ 孟子 “诗言志”“兴观群怨”,价值性
❖ 认知性:文学的存在根据就在于它能使人们深入认 识被纷纭复杂的现象所遮蔽的世界;
❖ 价值性:建构什么,实现什么,文学被定为为达到 某种外在于文学自身的功利目的的手段,“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三、技艺与天才
❖ 较接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既承认天才、灵感的作 用,更重视诗人后天的技艺和勤奋。
❖ 有人问,好诗要靠天才还是靠技艺, ❖ 依我看,勤功苦学而无天生的品赋; ❖ 或者虽有天才而无训练,皆无用处, ❖ 因为两者必须彼此协助互相亲睦。
❖ 诗人的修养:
❖ 1)强调理性和思想修养; ❖ 2)甘于清贫,不求闻达,反对急功近利; ❖ 3)精益求精,善于接受批评。
❖ 《论崇高》,美学,修辞学,文学批评相关 ❖ 崇高作为最高最普遍的美学范畴 ❖ 崇高的原理 ❖ 方法论
崇高作为最高最普遍的美学范畴
❖ 定义,被定义项=种差+属 ❖ 作为最高最普遍的范畴,无法定义。 ❖ 崇高涵义广泛:伟大、雄伟、壮丽、尊严、
高远、高雅、古雅、遒劲、文雅、风雅等 ❖ 崇高既有刚性美,也有柔性美,既有审美,
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
❖ 柏拉图:
❖ 作为被认识的世界有真实与虚假之分;作为主体的人有透过 表面虚假而把握内在真实的能力;人的知识行为就是由虚假 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跃升过程。
❖ 孟子:
❖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 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 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 兼具与偏重 ❖ 古希腊主要以理解文学诸特性为核心; ❖ 古罗马继承了这些,但讨论集中于诗的创作和功能。
二、现实主义文论的基本精神
❖ 知识论模式与历史变迁 ❖ 认知性知识论模式与现代性文化思潮 ❖ 认知性的进一步的丰富与复杂 ❖ 所关涉的人类自我意识、实质与文学观念 ❖ 现实主义核心观点述评: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
从比较的维度看 西方文学观念的发展
❖ 一、柏拉图与孟子: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 ❖ 三、表现论文学观念及其价值论基础 ❖ 四、唯美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文化意味
一、柏拉图与孟子: 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 ❖ 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
也有伦理道德和政治上的含义,泛指社会政 治伦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崇高。
崇高的原理
❖ 五个源泉:
❖ 崇高的风格,可以说,有五个真正的源泉,而天赋 的文艺才能仿佛是这五者的共同基础,没有它就一 事无成。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 第二是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这两个崇高因素主要 是依赖天赋的。其余三者则来自技巧。第三是构想 辞格的藻饰,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 饰。此外,是使用高雅的措辞,这又可以分为用词 的选择,象喻的词采和声喻的词采。第五个崇高因 素包括上述四者,就是尊严和高雅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