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配式建筑灌浆料的配合比设计

装配式建筑灌浆料的配合比设计


3.矿物参合料组合:①硅灰3%和粉煤灰10% ②硅灰8%和粉煤灰5%
③硅灰10%和粉煤灰3% 4.水胶比:①0.24 ②0.25 ③0.26 酒石酸0.1%~0.3%
5.外加剂:聚羧酸减水剂0.3%~0.6%
水泥基灌浆料的实验研究
工作性能检验
1.流动性
(根据《水泥胶砂流动度测试方法》GB/T2419进行流动性测试)
课题背景
灌浆材料
课题背景
灌浆料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程度高,在 工厂预制构件,运至现场进行组装 ,其整体性是装配式建筑耐久性的 一个衡量指标,因此钢结构的连接 是技术关键点。将水泥基灌浆材料 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利用灌浆套 筒作为连接方式弥补了传统连接方 式的不足,具有性能优异、降低自 重、成本低廉、施工方便等优点。
答辩人:许可悦 学号:1209072144 校内导师:林立 企业导师:许艳秋
装配式建筑灌浆料的配合比设 计及工作性的实验研究
课题背景
2
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3
本课题研究试验成果
4
总结和展望
课题背景
装配式建筑
课题背景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发展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在建筑方面已经走向建筑产业化,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逐渐 被取代,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如北美地区、欧洲、韩国和 日本等。我国起步较晚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功能性方面相距发达国家还很远 。 装配式建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在性能、施工效率、造价以及环保 等方面都有着传统建筑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装配式建 筑的劣势会逐渐减少。国外的建筑产业起步相对较早,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 也相对完整,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每 年新建的建筑量很高,建筑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因此建筑 产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必然的必然发展趋势。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使水泥基灌浆料的工 作性、抗压强度符合装配式建筑的灌浆要求 ,分析与探讨灌浆材料流动度、抗压强度的 影响因素,对灌浆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分 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01
02
水泥基灌浆料的配合比 水泥基灌浆料工作性的 试验研来自 设计灌浆料的配合比设计
实验材料
1.水泥:42.5级硫铝酸盐水泥、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2.矿物掺合料:Ⅰ级粉煤灰、硅灰 3.细集料:最大砂粒径为2.36mm的普通砂、 最大砂粒径为1.25mm的普通砂 4. 外加剂: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 SM 减水剂、萘系 减水剂)、缓凝剂(酒石酸缓凝剂、四硼酸钠缓凝剂)
2.力学性能(抗压强度)
(根据GB/T17671一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来测定)
试验成果展示
1.砂子粒径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试验
试验成果展示
2.胶砂比对灌浆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
试验成果展示
3.不同水胶比对灌浆材料流动的影响
不同水胶比硫铝水泥基灌浆料流动度
不同水胶比普硅水泥基灌浆料流动度
试验成果展示
展望
由于试验器材等等原因没有进行竖向膨胀性试验, 所以,在以后实验中应该多方面对灌浆料进行测定。
致谢
致谢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林立老师,当我遇到困难时林老师悉心 指导我一个一个解决困难,她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 对学术的热情、对学生的负责都是我今后继续求学路上乃至人生 路上的好榜样。还要感谢合成检测的企业导师许艳秋对我这半年 的耐心教导,感谢她对我视如己出。感谢何富强老师的耐心指导 与建议,感谢陈昌萍老师、陈自力老师、陈秋华老师、洪力老师 以及学院其他任课老师。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谢谢大家。
总结
本文研制的水泥基灌浆材料是以胶凝材料、细 集料、矿物掺合料以及外加剂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 主要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针对水泥基灌浆材料的 配合比、工作性、强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可得出最 后确定最佳配合比设计为采用水胶比为0.21的硫铝 酸盐水泥基灌浆;在外加的选择方面采用掺量为 0.5%聚羧酸减水剂和掺量为0.3%的缓凝剂。
灌浆料的配合比设计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JY2002型电子天平
HBY-30型恒温箱
灌浆料的配合比设计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NJ-160A型胶砂搅拌机
YAW-300型压力试验机
灌浆料的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
1.砂子粒度。①最大粒径为1.25mm ②最大粒径为2.36mm ②1:1.25 ③1:1.5 2.胶砂比:(在相同水胶比前提下)①1:1
感谢您的关注!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不同水胶比下硫铝水泥基灌浆料的抗压强度
试验成果展示
4.不同减水剂及其掺量的水泥基灌浆料工作性
不同减水剂
不同聚羧酸减水剂掺量
试验成果展示
不同聚羧酸减水剂掺量下 硫铝水泥基灌浆料的抗压强度
试验成果展示
5.不同缓凝剂掺量的水泥基灌浆料工作性
试验成果展示
6.硫铝水泥复配普硅水泥基灌浆料的抗压强度
总结和展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