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1..

中国法制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1..


隋的统一

581年隋代北周
隋的统一
• •
581年隋代北周 589年隋灭陈
隋的统一
• • •
581年隋代北周 589年隋灭陈 589年隋重新统 一中国
朝代更替表
魏 西魏 北周
东 汉
蜀 吴
西 晋
16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陈

东晋 宋 南齐 梁
二、社会特征
1. 2. 3.
4.
自秦以后中国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政治统治权力更迭频繁。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丰 富了汉民族文化。 门阀士族成为主要的、稳定的政治 势力。 经学和律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4.内容变化----八议入律、新五刑 概念
三.西晋《泰始律》
1.
2.
3. 4. 5.
含义——又称晋律 篇目——20篇 体例——“刑名”分出 “法例”成为 两篇,置于律首。 内容——准五服制罪入律、五刑完成 形式变化——后张斐、杜预又增律疏 注释,与文本一体后世称为“张杜 律”。
杜 预
杜预(222—284 年),字元凯, 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东南)人。 西晋著名政治 家、军事家、 文学家和学者。

三、法律特征
1. 2. 3. 4.
各朝法律制度在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得到了比较学习、吸收补充的机会。 法典在编篡体例上不断发展,出现了置 于律首的有总则性质的---名例律。 法律内容上体现为法律儒家化的程度进 一步加深;封建刑罚体系基本形成。 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代表性法典
曹魏《新律》 西晋《泰始律》 北魏《北魏律》 北齐《北齐律》

200年群雄割据
三国形式
• •


184年统一的东汉 186年黄巾起义 200年群雄割据 229年三国鼎立
三国形式
• • • • •
184年统一的东汉 186年黄巾起义 200年群雄割据 229年三国鼎立 263年魏灭蜀
三国形式
• • • • • •
184年统一的东汉 186年黄巾起义 200年群雄割据 229年三国鼎立 263年魏灭蜀 263年魏吴对峙
南北朝形式
• • • • • •


439年魏宋对峙 479年南齐代宋 502年梁代南齐 534年北魏分裂 550年北齐代东魏 557年北周代西魏 557年陈代梁 577年北周伐北齐
南北朝形式

• •

• •

• •
439年魏宋对峙 479年南齐代宋 502年梁代南齐 534年北魏分裂 550年北齐代东魏 557年北周代西魏 557年陈代梁 577年北周伐北齐 578年周陈对峙
三国形式
• •

• •


184年统一的东汉 186年黄巾起义 200年群雄割据 229年三国鼎立 263年魏灭蜀 263年魏吴对峙 265年西晋代魏
三国形式
• •

• •

• •
184年统一的东汉 186年黄巾起义 200年群雄割据 229年三国鼎立 263年魏灭蜀 263年魏吴对峙 265年西晋代魏 280年西晋伐吴
南北朝形式
• •
439年魏宋对峙 479年南齐代宋
南北朝形式

• •

439年魏宋对峙 479年南齐代宋 502年梁代南齐 534年北魏分裂
南北朝形式
• • • • • •

439年魏宋对峙 479年南齐代宋 502年梁代南齐 534年北魏分裂 550年北齐代东魏 557年北周代西魏 557年陈代梁
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法律篇目 与结构比较
律名 汉律
魏新律
泰始律 北魏律 北齐律
开皇律
篇目 特点 60 正律60篇,令300篇,法比900卷, … 七百万言 18篇 具律前移为《刑名》,删减篇 目 20篇 《刑名》分出《法例》 20篇 12篇 《刑名》《法例》合并为《名 例》 12篇 基本继承北齐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简况
魏 东 汉 蜀 西 晋 16国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周 北齐


东晋

南齐


汉 新律 泰 无 律 始 蜀科 律 吴科
北 魏 律
大统式
大律
麟趾格
沿用晋律
北齐 律 永明律 梁 陈 律 律
开 皇 律
二.曹魏《新律》
1.制定
2.篇目----18篇
3.体例----具法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南 朝 士 族 像
南朝贵族
右上:贵族妇女 左下:贵族乐队 右下:贵族仪仗
释义:
门阀士族:古代称读书人为士人,东汉时期以后, 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了历代读书做官的大族, 他们以学术文化、出身门第相榜,促进了经学和 律学的发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政治、经济 特权。 经学: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 括了哲学、史学和语言文学。 经书:包括易经、书经、诗经、周礼、议礼、礼 记 、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是研究我 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张斐·律注表》
四、《北魏律》


篇目——20篇 体例沿袭西晋——置刑名、法例篇 内容——确定了“官当、存留养亲”等制 度。 地位——承前启后。
五.《北齐律》
1.
2.
3. 4.
篇目——12篇 体例变化——把刑名、法例合成一 篇,始称“名例”篇。 内容——确定了“重罪十条”。 地位——继承了前朝的成果,开创 了中国封建法典的篇章体例,深刻 影响了隋唐的律典。
张 杜 注 律
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 违忠欺上谓之谩,背信藏巧谓之诈, 亏礼废节谓之不敬,两讼相趣谓之斗, 两和相害谓之戏,无变斩击谓之贼, 不意误犯谓之过失,逆节绝理谓之不 道,凌上僭贵谓之恶逆,将害未发谓 之戕,唱首先言谓之造意,二人对议 谓之谋,制众建计谓之率,不和谓之 强,攻恶谓之略,三人谓之群,取非 其物谓之盗,货财之利谓之赃:凡二 十者,律义之较名也。
两晋形式

281年西晋统一
两晋形式
• •
281年西晋统一 300年五胡南下
两晋形式

• •
281年西晋统一 300年五胡南下 319年十00年五胡南下 319年十六国分立 418年刘裕北伐 438年拓拔魏南下
南北朝形式

439年魏宋对峙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法律
公元270年~581年
第一节 动荡多变的社会与法律
一、历史发展线索
魏 西魏 北周
东 汉

西 晋
16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东晋 宋 南齐 梁

三国形式
184年统一的东汉
三国形式
• •
184年统一的东汉 186年黄巾起义
三国形式
• •
184年统一的东汉 186年黄巾起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