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 一、 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 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 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 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 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 清商乐:中国东晋南北朝间(317—589)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用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日朝会,宴飨,祭神等活动。 《碣石调·幽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先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钱解题说明此曲传至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冷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具有纯律特有的三、六、八、十一徽伦上的按音和冷音。 1、唐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霓裳羽衣曲》唐玄宗 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 第一、 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 第二、 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 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首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史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大曲:(热烈大曲包括法曲)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法曲:(洁雅)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以更集中地发展,称为当时最重要的歌舞俗乐,专门在梨园演唱。《慈悲心》 大曲、法曲是唐代的大型歌舞曲。 1、 曲子的概念: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歌曲部分“曲子词”简称“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或“词调”。 3、 代表人物及音乐作品 姜夔和他的音乐作品,(1155—1221)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五。 琵琶曲:《海青》与《十面埋伏》 郭沔,与《潇湘水云》是郭沔的代表作。 郭沔=字楚望、浙江水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琴家,开启渐派琴家风格的一代大师。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有不断吸收“京脸”“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明清小曲:小曲又称“俗曲”“俚曲”“私”“时曲”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丝竹乐: (云南、广东)云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两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秦之为“丝竹乐”。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天》《四合如意》《行街》 北方:鼓吹乐《醉翁子》 北京的“吹鼓乐”在明代明就设有专业的“吹鼓行”, 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谱。 《西山琴况》——徐上瀛(明末清初) 《声无哀乐论》美学论著,嵇康所作,通过一位“秦容”和“东野主人”之间,八次问答的辩难方式,反复论证观点。 朱载育的《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 也叫“十二等程律” 朱载育在其“律历融通》中把这种生律法的数理原则称作“新法密律”(1581年序言)“新法密律”就是用“等次级数“也叫”几何级数“,来平均划分音律,这就是平均律。

下学期 一、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文化特征。 1、戏曲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中国的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作用。 4、群众进步音乐运动对中国的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5、新音乐随着民主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及中国社会的曲折向前发展,中国以其特有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广泛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各种传统音乐也随着这一客观形势的发展在不平衡的、缓慢的向前推进。

第二节:说唱音乐的发展 京韵大鼓的发展和形成 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打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于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和刘保全最为突出。 问:苏州弹词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答:1.历史悠久。2.很早进入城市生活。3.弹词艺人对传统的苏州弹词的发展有较好的传承,敢于创新。4.各门各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第二章、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 第二节: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概念: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新式学堂开设的唱歌课及课上所教唱的歌曲叫做学堂乐歌。 基本特点:1.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涵是反封建反殖民地。2.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或东洋曲调,并以单声部齐唱的形式出现。3.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法进行创作。 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冲击。2.学堂乐歌全方位为中国引进了西方音乐文化。3.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包括体制、人才、教材)的基础。 第三节:学堂乐歌代表姓音乐家 (1)沈心工的音乐贡献:1.成为了中国最早在学堂内开设乐歌课的老师。培养了一批从事乐歌运动的初级人才,带动了乐歌运动的发展。2.他成功的拜托了旧文学、旧诗体、歌词结合了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及理解能力题材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悠长。3.自己编写教材。 (2)李叔同的音乐贡献:李叔同是我国近代音乐、美术以及话剧艺术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佛学大师。1.在日本期间,他肚子编印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其中在他的第七刊中第一次讲述了乐圣贝多芬及西洋乐器分类说。2.他自己作曲的一些歌曲如《早秋》、《留别》等属于我国第一批采用西方作曲观念谱写的歌曲之列,特别是他创作的三声部合唱《春游》 是中国最早使用的西洋多声作曲技法来创作的作品。3.李叔同所编写及创作的歌曲很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词的生动秀丽,以及歌词与曲调上的完美结合,不少还配以钢琴伴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4.在教学上,回过后先后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从事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如: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 第三章、上世界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第三节:说唱音乐的发展 (1)粤剧的发展:早期粤剧的发展受梆子和皮黄的影响。清末民初,流入城市并大量吸收广东民间音调,改用地方方言,唱法由“子嗓”改为“平嗓”并增加了伴奏乐器。代表人物有:罗品超、红线女、千里驹、薛觉先。 (2)京剧音乐的发展: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泰州。经他改革后的声腔配合其新创的融旦角、青衣于一身的“花彩”新行当,深受人们欢迎。自此,人们通常称梅兰芳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为“梅派”。 第四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 第一节: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城市音乐活动。 (1) 新型民乐、戏曲社团的建立:中华音乐会、国乐研究社、暑期国乐研究社、大同乐会。 (2) 新型的教育和学术性的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上海大同乐会、北京爱美乐社、北京国乐改进社。 第二节: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早起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1.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2.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3.上海国立音乐学校。 第三节:王光祈及音乐理论研究 王光祈(1892-1936)号若愚,四川温江人。他为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音乐学家。代表性著作:《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是中国第一个完全以音乐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的音乐家。中国第一个在欧洲获音乐博士学位的人。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下) 第一节:黎锦辉的歌舞音乐 黎锦辉(1891-1967)湖南湘潭人,作曲家。他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许多乐器乐曲等。 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神仙姐姐》、《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 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寒夜曲》、《老虎叫门》 通俗歌曲:《桃花江》、《毛毛雨》、《特别快车》、《花生米》 黎锦辉的音乐创作:1.首先,黎锦辉在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上有突出贡献,其形式主要为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两种。2.其次,黎锦辉是我国西洋剧的最早探索者。3.最后,黎锦辉还是中国通俗音乐的开拓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