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合材料原理第4章

复合材料原理第4章


B4、 水 介 质 还 将促使微裂纹 的发展
当这种应力大于树脂对玻璃纤维的粘结力时,则玻璃 纤维与树脂的界面遭受破坏。 水引起界面破坏,水介质还将促使微裂纹的发展。 δE > δσ +δw 水助长裂纹的扩张,除了减小δσ和δw外,还有两方 面的作用,就是表面腐蚀导致表面缺陷或产生微弱腐蚀产 物,以及凝结在裂纹顶端的水能产生相当大的毛细压力, 促进纤维中原有微裂纹的扩展,引起材料的破坏。
4.2.2.3 优先吸附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化学键不能解释的现象。 当玻璃纤维被偶联剂覆盖后,偶联剂对树脂中的某些组 分“优先吸附”,这样,改变了树脂对玻璃表面的浸润性。 认为:界面上可能发生增强体表面优先吸附树脂中的某 些组分,这些组分与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改善树 脂对增强体的浸润;同时,由于优先吸附作用,在界面上可 以形成所谓的“柔性层”,此“柔性层”极可能是一种欠固 化的树脂层,它是“可塑的”,可以起到松弛界面上应力集 中的作用,故可以防止界面粘脱。
(a) 简单立方体
பைடு நூலகம்
(b) 简单单斜立方体
(c) 晶格原胞 (d) 二维Bravais格子 图4.3 晶胞结构
4.3.1.2
晶系 三斜晶系 单斜晶系
周期性
单胞基矢特性 a≠b≠c α ≠β ≠γ a≠b≠c a⊥b,a⊥c Bravais格子 简单三斜 简单单斜 底心单斜 简单正交 底心正交 体心正交 面心正交 三角 简单四方 体心四方 六角 记作bcp 备注
晶体的晶面是用Miller指数来表示,如[100]、[110]、[111]。
图4.4 晶体的晶面
4.3.1.3 对称性和方向性 4.3.1.4 晶体的结合力 晶体材料是靠晶体的结合力使晶粒相互凝聚在一起而形 成整体的。这种晶体结合力有离子结合、共价结合、金属结 合和范德华结合。 4.3.1.5 晶面角守恒特性、各向异性与解理面
15、简述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过程。 16、解释润湿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并指出其成功之处与不 足之处。 17、解释化学键理论与优先吸附理论,并指出其成功之处 与不足之处。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及界面结构 4.3.1 晶态非树脂基基体的结构特性 对金属基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往往是指增 强体与基体接触区间中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彼此构成结 合、能传递载荷作用的区域。 4.3.1.1 晶格的周期性
4.2.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4.2.2.1 润湿理论 指出:要使树脂对增强体紧密接触,就必须使树脂对增 强体表面很好地浸润。 前提条件:液态树脂的表面张力必须低于增强体的临界 表面张力。 结合方式:属于机械结合与润湿吸附。 优点: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 注意:单纯以两者润湿好 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 坏来判定增强体与树脂的 不足:a、不能解释施用偶联剂后使树脂基复合材料界 粘结效果是不全面的。 面粘结强度提高的现象。 b、证明偶联剂在玻璃纤维/树脂界面上的偶联效 果一定有部分(或者是主要的)不是由界面的物理吸附所提 供,而是存在着更为本质的因素在起作用。
4.3.2.4 氧化结合 氧化结合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结合,因为它是增强体表面 吸附的空气所带来的氧化作用。 4.3.2.5 混合结合
这是一种实际情况中常会发生的重要界面结合形式,而 且,在某些情况下,外场的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界面类型发生 转变,导致混合结合。
4.4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机理
假设: 1)、从整体上假定复合材料中的纤维与基体是紧密地胶 接在一起的; 2)、分析组分的各自作用时,假定纤维与基体是完全分 割的,各自有自己的应力行为。 树脂固化时将对纤维产生压应力,而对基体则有拉应力 。
成功与局限:
1、对热固性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系统的结合机 理能很好地解释
2、对于柔性聚合物就不一样了。
4.2.2.6 摩擦理论 认为:树脂与增强体之间的粘结完全基于摩擦作用,增 强体与树脂之间的摩擦系数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偶联 剂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加了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摩擦系 数。
作业:
B5、材料的整 体破坏
复合材料界面破坏机理的观点:
1、微裂纹破坏理论; 都存在片面、不 完善的地方,往 往同时发生。
2、界面破坏理论; 3、化学结构破坏理论
4.5
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
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的含义是对复合材料界面相进 行设计及控制,以使整体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状态。 界面的功能:传递应力、粘结与脱粘。 复合材料界面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因素。 1、首先应该注意材料的应用要求;>>>>> 2、弹性模量的设计; >>>>> 3、界面的残余应力; >>>>> 4、基体与增强体的相容性; >>>>> 5、相间的动力学效果; >>>>> 综合考虑, 最大限度地 体现出整体 优越性
4.2.2.2
化学键理论
认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 能团能起化学反应。因此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形成化学 键的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力的作用。偶联剂正是 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成功之处:在偶联剂应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得到很 好应用,也被界面研究的实验所证实。 偶联剂在界面所起的作用:用 Br2 破坏偶联剂双键,制 品强度下降。 局限性: a、聚合物不具备活性基团; b、不具备与树脂反应的基团。 总结:对于复合体系的界面现象和结构的解释,不能单 纯以一种化学偶联或单纯以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来解释。 若润湿理论和化学键理论都存在时,认为化学偶联作 用应是主要的,然后提高浸润性,则效果最佳。
正交晶系
a≠b≠c,a、b、c相互垂直
a=b=c;α =β =γ <120°α 、 β 、γ ≠90° a=b≠c,α =β =γ =90° a=b≠c,a⊥c,b⊥c;a、b夹角 为120° a=b=c,α =β =γ =90°
三角晶系 四方晶系 六角晶系
立方晶系
简单立方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记作ccp bcc fcc
m Em T ( m f )
式中,
△T——因温度下降后的温差;
Em——基体的模量;
αm,αf——基体与纤维的线膨胀系数。
4.4.1 界面破坏的能量流散概念 当裂纹受到外因素作用时,裂纹的发展过程将是逐渐 通过树脂最后到达纤维表面。在裂纹扩展的过程中,将随 着裂纹的发展逐渐消耗能量,并且由于能量的流散而减缓 裂纹的发展。对于垂直的裂纹峰还将减缓对纤维的冲击。
4.2.2.4 防水层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玻纤经偶联剂处理后,湿态强度大 大改善的现象。 认为:清洁的玻璃表面是亲水的,而经偶联剂处理 并覆盖的表面变成疏水表面,该表面可以防止水的侵蚀 ,从而改善复合材料湿态强度。 不足:理论与实际有出入。
4.2.2.5 可逆水解理论 亦称为可形变层理论、减轻界面局部应力理论。 认为:在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偶联剂不是阻止 可以生成刚性较强的 Si-OH反应 水分进入界面,而是当有水存在时,偶联剂与水在玻璃表面 键与硅醇反应成原来 能力强于水 上竞争结合。 键、或键断裂后相对 1、产生排斥作用; 滑移,形成新键。 2、由于这种动态平衡,使界面上应力松弛; 3、这种键的形成-断裂-形成的动态结合状态使树脂 与增强体表面始终保持一定的粘合强度。
A、玻璃纤维经多层吸 附形成了不易除去的 水膜。
进入界面的水将使树脂发生溶胀,初期的溶胀将抵消在 室温下的固化收缩,当溶胀超过了固化收缩时,则界面上产 生拉伸应力。 B1、 进 入 界 面的水将使 树脂发生溶 胀 B2、 界 面 上 产生拉伸应 力
图4.12 界面上产生的径向拉伸应力示意图
B3、界面遭受 破坏
对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材料的界面只有原物质而不含其他任何组合; 二、界面为增强体与基体形成的相互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 三、界面上有界面反应层。 特点: a、机械接触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形式: b、无化学作用 4.3.2.1 机械结合
若复合材料中的界面仅仅是增强体和基体间纯粹的机 械接触而无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则称此类界面为“机械结 合式”界面。
B、发生水与玻璃纤维 清洁的玻璃表面暴露在大气中立即会吸附一层水分子 和树脂的化学变化, 。表面的引力可以通过连续的水膜传递,因此,玻璃表面经 引起界面脱粘,造成 多层吸附而形成厚的水膜,并且加热到25℃时也不易除去。 复合材料的破坏。 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表面上的吸附水侵入界 面后,发生水与玻璃纤维和树脂的化学变化,引起界面脱粘 ,造成复合材料的破坏; 侵入界面的水,首先引起界面破坏,继而引起玻璃纤 维强度的破坏、树脂降解。
图4.6 裂纹峰垂直于 纤维表面的微裂纹
图4.7 裂纹的能量在 界面上流散示意图
图4.8 复合材料界面上化学键的分布示意
(a)混乱分布的键; (b)集中分布的键
图4.9 裂纹峰能量集中 引起纤维的断裂
图4.10 裂纹峰扩展破坏 集中化学键
图4.11树脂层脱粘破坏
4.4.2 介质引起界面破坏的机理
本章将介绍复合材料的结合特性。 4.1 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间最终界面的获得,一般分 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体在一种组分为液态(或粘流态)时发生接触 或润湿的过程,或是两种组分在一定条件下均呈液态(或粘 流态)的分散、接触及润湿过程;也可以是两种固态组分在 分散情况下以一定的条件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形成结合并看 1、润湿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润湿过程。这种润湿过程是增强体与基体形成 2、固化过程。 紧密的接触而导致界面良好结合的必要条件。 2、液态(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要形成复合材料增强体 与基体间稳定的界面结合,不论是何种材料(金属、非金属、 聚合物)均必须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固化过程(凝固或化学反 应固化)。
图4.5 几种晶体的晶面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