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解析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理念——语文学科的本位认识
四个强调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3、强调核心价值观。
4
4、课堂生成
课例一:《桂林山水》教学片段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 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 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 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 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 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 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 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目标——语文教学中的一盏明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 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 解生词的意义。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 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 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 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 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 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 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 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 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 动。
(一)总目标(10条) (二)阶段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
目标——语文教学中的一盏明灯 (一)总目标(10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 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 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 语文的基本方法。
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三)关于口语交际 (四)关于写作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 教学手段。
如:通过比较字形、加减笔画组成新字、加减 偏旁、编字谜、编儿歌等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 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课例二:《去年的树》教学片段 (片段前:教师根据小鸟的四次对话,在形式上 分别采用了引读、自由读、齐读、分组读对、分组 表演读等,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读的层次和指身性 非常明晰,鼓励性评价得体,同学们越读越有感情, 渐渐把人物读“活”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仿佛 也进入“山穷水尽”了。 但这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同学们纷纷回答说喜 欢看电视,还喜欢表演。)今天咱们就当一回导演, 制作一个电视剧。现在,让我们走进——“星星剧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 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 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 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 往。 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 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 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 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 媒体学习语文。
4、课堂生成
课例三:吉春亚执教《长城》教学片段 (师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条 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 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 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如果把这个“单看”改为“先看”,补充上面的内 容,请大家先自已思考,而后与同伴讨论交流。 (出示: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 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和无数 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再看那 ,那时侯 )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 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 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 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 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 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 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期待性,让学生领会深情。
科学性,让学生品味真情。 启发性,让学生体验友情。
7、课堂结课
如:《生命 生命》 师:“飞蛾极力争扎,那是对求生的欲望;砖缝 中长出的瓜苗,那是对春天的向往;倾听心跳,那是 对生命的负责。”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命,请读 这样一首诗: 珍惜生命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那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 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师:思维的火花碰撞碰撞。 生: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那时候,绝对没 回应措施 有这么宽的道路啊!是谁有这么超前的想法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那时候 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技术呢?这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米诮的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 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呼应,那时候谁有这么好的设计本领呢? 我太佩服了! …… 师:同学们飞扬着智慧的话语,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 这么多的内容呢? (生陷入深思) 生: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已经让我们无比赞叹了,更不用说其 他的了。 生:一个“单看”,就能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想象,长城简直就是 伟大的奇迹。 ……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 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 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 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 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 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 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 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 纪这么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 生:喜欢! 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 生:于老师,你真幽默! 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 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 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
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写字教学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 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 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指导学 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 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要在每 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 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 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如: 作业的布置,不在量的积累,而在做题 正确率和书写质量的提高。
4、课堂生成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 得像无瑕的翡翠,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 ,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 。现在请女同学 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生念课文)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 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 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 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 ,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 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 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 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 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5、课堂拓展
执教《长城》一课时,让学生题词的方式来拓展 教学,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极有益处。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 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 城的题词。(学生写题词,全班交流题词) (学生交流时,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6、课堂评价
简洁性,让学生感受热情。 容错性,让学生享受亲情。
策略——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
关于阅读教学
(呈现一节语文课的构成要素)
1.课前交流 3.课堂提问 5.课堂拓展 7.课堂结课
2.新课导入 4.课堂生成 6.课堂评价
1.课前交流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次异地公开课的课前交流片段: 师: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 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 叫老师了吗?(生大笑) 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就可以叫 他名字。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