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煤制油与石油炼油的竞争力分析
煤制油与石油炼油的竞争力分析
212261.1 234951.8 252855.1 269164.3 1861.4 8666.4 2617.1 7172.4 3810.5 6327.3 5101.6 5318.7
煤能源消费总量(万吨) 207561.3 231851.1 255065.5 272745.9 281095.9 295833.1 312236.5 342950.2
157010
60600 860938
18.2%
7.0% 100.0%
495
106 118
京津冀, 2.60%
东北, 3.80%
华东, 4.50%
京津冀 东北
煤炭储量较 大的两个地区 都比较缺乏水 资源
新甘宁 青, 40.10%
华东
晋陕蒙 中南
西南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西南, 5.80%
中南, 2.60%
1383.207
0.7%
30.0
1376.562 188.788
1 46.161
如果各国按照他们国内2010年的石油开采速度,伊朗还可以开采88.4年, 沙特阿拉伯还有72.4年,美国还可以继续开采11.3年,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还可 以开采46年,而中国石油的可开采年限不到10年。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102.07 111.28
2013年8月 105.72 109.53 105.43 115.43 2013年9月 107.76 113.97 109.45 119.17 2013年10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102.08 109.54 106.55 116.94 月
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特点
at end at end at end 2000 2009 2010 Thousand Thousand Thousand Thousand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million Share barrels barrels tonnes barrels of total
Oil: Proved reserves at end 1990
石油能源消费总量(万 24789.2 27125.8 31700.5 32537.7 34876.2 36658.7 37302.9 38384.5 43245.2 45378.5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吨)
从 2002-2011 年6 月的月度 Nymex WTI 和IPE Brent 原油价格走势分析 2013年11月份的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 94美元,
1、煤炭与原油储量以及我国对着两种资源的进口 的依赖性的分析
煤 制 油 与 石 油 的 竞 争 力 分 析
2、直接液化法与间接液化法
3、国内煤制油发展概况
4、煤制油与炼油的投资成本比较
5、生产柴油的煤油比价分析。 6、与原油炼油相比,其制约因素包括技术、耗水、 环保等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石油储量分析
选择性 气化 反应条件 产物
其他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国煤制油重点项目进展状况概况
目前煤制油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煤基 甲醇制汽油(MTG)—在都建成了示范装置并实现稳定运行。其中, 主要的示范项目有: 一、神华鄂尔多斯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 该项目煤制氢装置采用了 Shell公司的煤气化技术,空分装置采用了 林德公司提供的设备和技术,由二条生产线组成,单条生产线制氧 能力为50000 m3 /h。为了保障煤液化装置的氢供应,神华还于 2008年3 月购买了中石化巴陵石化的天然气制氢装置作为备用氢源, 该装置于2008 年11 月开车成功,产出合格氢气。神华直接液化煤 制油项目采用自主知识产权863 高效液化催化剂。 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已实现 连续稳定运营。神华集团人士2010年6 月中旬在股东大会上称,从5 月开始,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平均日产量达2000-2800 吨。而与直 接液化共用煤气化装置的 18 万吨/ 年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也已开车 成功。 该项目2010年最长连续运转2071小时(86天),共运行 5000 (208天)小时,生产油品 45万吨。投运至今已累计运行1 万小时。 至 2011年初,基本实现了安、稳、长、满、优的运行目标,一季度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产成品油21.6 万吨,利润超亿元。
WTI
布伦特
迪拜 美元/桶
塔皮斯
每桶均 价
2012年10 月 2012年11 月 2012年12 月
91.14 86.09 87.46
112.28 109.37 116.58 108.77 106.8 106.84
107.34 102.13 104.58 107.27 111.16 105.99 102.22 101.31 101.60 105.49 109.03 112.59 108.78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万吨
煤炭生产量(万吨) 进口煤量(万吨) 出口煤量(-)(万吨) 煤能源消费总量(万吨)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年份
煤炭行业发展对石油炼油行业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很直观的认识到,与煤炭相比,我国的原油是比较 稀缺的。 从宏观上讲,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耗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将越来越 高。我国发展煤制油并不是要替代石油.而是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煤制油 来缓解我国原油供需紧张的局面.所以就目前为止煤制油在更多的时候在国家能源 行业中扮演的是石油的补充品的角色,又或者是作为一种能源技术的储备在必要的 时候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多一种选择方案,替代部分原油需求,形成多元化 的能源战略格局。 煤制油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控制煤炭价格。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原油价格下发展 煤制油项目最高可以接受的煤炭价格。油煤比价是影响煤炭转化项目竞争性的关键 因素。当石油价降到一定价位的时候,煤制油就没有经济上的优势,这样会对煤制 油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近年来,煤炭价格与原油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的上 涨幅度不同。
煤的气化:得到粗合成气
合成气精制:粗合成气经除尘、 冷却,宽温耐硫变换和酸性气体 脱除,得到成分合格的合成气 费托合成反应:在一定的温度、 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H2和CO转 化为直链烃类、水以及含氧有机 化合物 生成物包括水相、油相和气相, 油相采用常规石油炼制手段得到 合格的油品或中间产品 纯串联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煤直接和间接液化工艺过程比较 直接液化(加氢液化)工艺过程 间接液化(费托合成)工艺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氢气制备:采用煤气化或天然气 转化 油煤浆:将煤、催化剂和循环油 制成的煤浆,与制得的氢气混合 送入反应器
加氢液化反应:煤热解,再与氢 在 催化剂存在条件下结合形成分子 量比煤低得多的初级加氢产物 生成物包括气、液、固三相,液 相 馏份经提质加工,得到合格的汽 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产品 1、2步先并联,后面步骤串联
第三步
第四步
特征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工艺特点比较
收率
直接液化(加氢液化)工艺特点 直接液化油收率高,我国神华煤制油装 置的油收率可高达63~68% 间接液化(费托合成)工艺特点 转化率高,SASOL公司SAS工艺采用 熔铁催化剂,合成气的一次通过转化 率达到 60%以上,总转化率达90%
煤耗
煤消耗量小,生产1吨液化油,需消耗 原料洗精煤2.4吨左右(包括23.3%气 化制氢用原料煤,不计燃料煤)
目标产品的选择性相对较高,馏份油以 汽、柴油为主 制氢方法有多种选择,无需完全依赖于 煤的气化 反应条件相对较苛刻,压力达到 17~ 30MPa,温度430~470℃ 出液化反应器的产物组成较复杂,液、 固两相混合物由于粘度较高,分离相对 困难 氢耗量大,工艺过程中不仅补充大量新 氢,还需要循环油作供氢溶剂,使装置 的生产能力降低
煤消耗量大,生产1吨F-T产品,需消 耗原料洗精煤3.3吨左右(不计燃料 煤)
目标产品的选择性相对较低,合成副 产物较多 间接液化必须配备大规模的煤气化装 置 合成条件较温和,反应温度低于 350℃,反应压力2.0~3.0MPa 随合成温度的降低,重烃类(如蜡油) 产量增大,轻烃类(如CH4、C2H4、 C2H6、……等)产量减少 有效产物-CH2- 的理论收率低,仅为 43.75%,工艺废水的理论产量却高 达56.25%
二、伊泰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
该项目于2005年得到核准,2006年开工建设,总投资27 亿元左右。伊泰煤制油项目于 2009 年3 月15 日第一次投料试车, 目标是打通流程,对生产装置进行调试和完善,为实现长期安全 稳定、满负荷运行做准备。该装置于3 月20日正式产出第一桶油, 经分析全部指标合格。第一次试车原计划运行1-1.5个月,于5 月 中旬停车检修,然后在2009 年冬天到来之前再次开车,并在运 行中度过 2009 年冬季。但是 4 月8 日,由于伊泰煤制油项目储 油罐消防安全设计规范未能完全适应煤制油的特殊性,已经完成 煤制油的核心过程,进入普通的炼油流程的中间油品发生火灾, 第一次试车实际运行了23 天。 伊泰煤制油装置从 2010 年4 月初开始逐步提高负荷,在 60% 负荷的时候运行稳定,合成气转化率在96% 以上,甲烷的 选择性小于 3%,F-T 合成得到验证,试验效果优于中试数据。 该装置经过从 2009 年3 月开始的先后三次试生产,到 2010 年6 月30 日,已稳定运行5640小时,整套生产线达到了满负荷稳定 运行状态,每日生产成品油483 吨,其中轻柴油265 吨,重柴油 51 吨,石脑油 148 吨,液化石油气 19 吨。
Coal: Proved Reserves at end 2010
Subbituminous Anthracite(无烟煤) (次烟煤) and bituminus(沥 and lignite 青质煤) (褐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