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我的家乡——丹阳
内容摘要:丹阳是江苏南部的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是关键的交通枢纽。
丹阳方言独具特色,丹剧红极一时,现今,丹阳在眼镜、木材、钢材等市场都有优秀的成绩。
丹阳是一座与时俱进的城市。
关键词:丹阳方言、丹剧、眼镜、历史悠久、文化标志
我的家乡——丹阳
丹阳是一座位于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它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接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南与金坛市接壤,北接镇江新区,并与扬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因为丹阳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关键的交通枢纽,衔接着多个城市,因此丹阳内部的语言也是千变万化。
说道丹阳方言,不得不说的就是丹剧了。
丹剧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是在古时盲人走街串巷时唱的“啷当调”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
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
由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演变出来的“丹剧”,上世纪60-80年代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
因为丹阳话很特别,因此因为成就了丹剧独树一帜的特色之处。
丹剧和其他我们熟知的曲种不同,其他剧种的产生,都有一个漫长的母体到本体的衍变过程。
丹剧则是一九五八年前后,在各行各业大放卫星的高潮中,人为地一蹴而就的。
1958年,丹阳水利工程指挥部宣传队,以啷[啷当调]演出文艺节目,受到欢迎。
是年11月,丹阳县文化馆举办丹阳县文艺骨干啷当训练班,同时组织人员收集、挖掘、整理丹阳民间音乐及民歌,并以[啷当调]为基础,将训练班学员编排的《张木匠上北京》等四出小戏,按戏曲特点,定谱定调定腔,编成一套唱腔。
1959年元旦,四出小戏公演,被群众称为“啷当戏”。
是年1月10日,在啷当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云阳剧团。
9月正式定名为丹剧,云阳剧团易名为丹阳县实验丹剧团,并赴外地演出。
此后至1956年丹剧都有了深远意义的发展。
丹阳位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处,虽然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吴语为主,但是丹阳方言仍然受到了各地方言的强势影响,在青少年中的影响逐渐淡去,据推测,在未来几十年内,丹阳方言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
与方言息息相关的丹剧同样也面临到了相同的危险,如今,丹剧的发展远不如上世纪50、60年代强势,这一方面是因为培养新演员费时费力,同时也是因为丹阳地处各地交界,要保持纯正的语言文化实在是太过困难。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地理和人文是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关系。
虽然说丹阳的地理位置为丹阳古老的语言文化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但是,对于丹阳发展新的人文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
众所周知,丹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
展具有去绝对的优势。
如今,丹阳凭借地理优势,成功在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医疗器械等市场取得了很大的绩效,其中眼镜市场是最值得被人们娓娓道来的。
生活在丹阳的人都知道,在丹阳有个很大的眼镜市场,这是丹阳市重点工程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投资1.5亿元兴建的高标准、大规模的眼镜专业市场,每年去丹阳配眼镜的人络绎不绝,眼镜市场也是丹阳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丹阳眼镜已经走出了中国迈向世界,“眼镜”一词已经成为丹阳新的代名词中国(丹阳)眼镜城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配套上均立足于国际化高度,以其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的崭新姿态,傲立于中国乃至世界眼镜专业市场行列,引领中国眼镜市场新潮流,巩固丹阳眼镜行业在中国的龙头地位,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眼镜之都。
丹阳是一座古老的县城,因为地处江南地带,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经济发达。
虽然因为交通枢纽的关系,丹阳方言面临着湮灭的危险,古老的文化也受到了打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丹阳会有新的代名词,有新的标志传遍中国。